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直通宝安 新闻列表
~~~——
~~~——
~~~——

 
2024年10 30
甲辰年九月廿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4年10月30日 直通宝安 扩展 收缩 默认

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
引进“三来一补” 激荡改革春潮
上屋热线圈厂第一代生产线复原展示。
  文物名片

  依托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建设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由宝安区人民政府投资兴建,是深圳改革开放历史的有力见证之一。

  该馆于2008年4月28日建成开馆,其功能定位为:劳务工史料和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基地;劳务工历史和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基地;劳务工事迹和劳务工文化的参观教育基地。2010年,该旧址被定为区级文保单位;2013年,劳务工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

  根据功能分区,馆内现设有: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厂景展示区,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复原展示三个不同年代的生产线、劳务工宿舍及饭堂、放映厅等场景;劳务工历史展厅800平方米,分为五个单元,陈列展示劳务工40多年的历史;临时展厅和报告厅1300平方米,主要用于劳务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举办劳务工大讲堂及其他有关劳务工的活动。

  目前,全馆已征集劳务工史料及文物标本6000多件(份),基本陈列厅展出邮票、书信、老照片、边防证、暂住证、家书、收音机等约900件(份)。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之一的上屋热线圈厂旧址,位于石岩街道龙腾社区永和路8号。如今,该旧址已建设成为全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该馆三号楼1楼基本陈列厅内,陈列着3条已沉寂多年且属不同年代的上屋热线圈厂生产线。谁曾想到,46年前,就是靠这些脚踏、手摇的简陋设备,让石岩上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改变了命运,创造了历史。

  据该厂首批员工、现年64岁的赵秀琴回忆,1978年6月,香港怡高实业公司带来电热吹风机的发热线圈样品和材料,以及简单的生产设备,并派技术员,选址上屋大队二楼办公室,对本村“洗脚上田”的25名女工进行培训,试产发热线圈。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当天,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深圳轻工工艺品进出口支公司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下深圳市“001号”办厂协议,正式在石岩上屋成立上屋热线圈厂。

  根据协议,上屋大队提供生产工人,香港怡高实业公司提供资金、设备、原材料,进行补偿加工贸易,并支付工人工资。上屋热线圈厂,因此成为国内第一批、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当时,一个农村劳动力一年只能挣80元,而该厂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便有20多元。”赵秀琴说,“大家越干越起劲,线圈厂业务也越做越大。”

  展厅内复原展示的三代生产线以及那张“发展历程简表”,默默陈述着热线圈厂的蓬勃发展史。

  创业初期(1978年),员工25人,厂房不足200平方米,第一代生产线主要使用手啤机、手动冲压机、绕线机、弯发热管机等低端设备。

  1987年,线圈厂蓬勃发展,在劳务工博物馆当今所在地新建工厂,厂房面积4700平方米,并更名为上屋电业制造厂,员工突破400人,设备升级实现半自动化生产;1997年,再次扩大规模并外迁至附近工业区,更名为上屋电业(深圳)有限公司,厂房1.8万平方米,实现自动化生产,员工人数最多时逾千人,产品扩展到咖啡壶、多士炉、电熨斗、电水炉等成品小家电并全部外销,年缴利税2000多万元,成为深圳市缴税50强企业。

  2003年,上屋电业(深圳)有限公司迁至坪山投资建新厂,全部使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智能咖啡壶等高科技产品,走上高新技术发展道路……

  虽然上屋热线圈厂搬走了,但其探索的“三来一补”模式,却示范推动宝安步入集资、合作、独资、联营建厂的制造业发展“快车道”,为宝安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强区夯实雄厚的产业基础,更为深圳留下永恒的印记和宝贵的财富。

  宝安日报记者 刘正金

  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来源:宝安日报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