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反腐,再引关注。近日,字节跳动内部发布了年内第四份《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通报》。通报显示,103人因违法违规行为被辞退(含外包及实习生),其中11人因涉嫌构成刑事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这两年,不少互联网“大厂”频频自爆“家丑”。例如,去年腾讯全年共发现并查处触犯“腾讯高压线”案件70余起,120余人被解聘,近20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今年上半年,抖音集团共查处舞弊类违规案件125起,其中88人因触犯廉洁红线被辞退,17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显然,这也只是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多发、易发,迫切需要依法治理的一个缩影。根据最高检通报,仅今年上半年,就起诉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涉企犯罪5827人,同比上升41.1%。
民营企业内部人员,特别是企业高管、财务、采购、销售、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犯罪,不仅严重损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影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发展,而且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破坏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究其原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中,犯罪代价小、防范手段少、人员流动性大,“立案难”“查办难”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揭示了惩治和预防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注定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长期过程。
值得肯定的是,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已经提上日程。《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专门对构建民营企业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进行部署,涵盖了出台司法解释、健全涉案财物追缴处置机制、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等多项举措。去年7月底,最高检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和预防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制定12条检察措施,为各地提高办案质效给出指引。此外,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二)》,对国有公司、企业等相关人员适用的犯罪扩展到民营企业。制度之网不断织密织牢,旨在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力度,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不被“内鬼”侵犯,一方面要精准打击。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实施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推动健全涉案财物追缴处置机制,为涉案企业挽回损失。另一方面,也要强化预防。从检察机关办案情况看,民企内部腐败案背后不同程度存在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内部防范机制缺失、从业人员法治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以案为鉴,推动企业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及时完善公司财物、监督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法治教育等,也势在必行。
涉企犯罪案件复杂、敏感,社会关注度高。理民企内部腐败既要坚持惩治和预防并举,也应统筹好“打击”与“保护”、“治罪”与“治理”等关系,做到既依法惩治内部人员犯罪,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原载《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