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焦点 新闻列表
~~~——拓新空间、抢新赛道、启新引擎、筑新高地,中山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2 09
甲辰年十一月初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12月09日 焦点 扩展 收缩 默认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拓新空间、抢新赛道、启新引擎、筑新高地,中山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名为M1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模型。 本报记者 明剑 摄
▲康方生物创新药。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
▲“工改”项目昊森5G数智产业园与雪乐智能智造产业园。通讯员供图
8月13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OceanX 明阳天成号”历经两天多航程,从广州南沙港抵达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通讯员供图
  伶仃洋上,“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如同长龙蜿蜒,串联珠江口东西两岸。黄金内湾,初冬时节依然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里是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9+2”城市群一体化融合进程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迈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无创新,不中山。作为珠三角西岸的传统工业城市,中山近年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工改”为传统制造业升级腾挪空间,以构建“4+6”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助力区域经济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国家战略,又贴近中山实际的发展路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山全市GDP同比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统筹/本报记者 张房耿 采写/本报记者 付陈陈 陈雪琴

  谋划产业升级“新布局”

  为新质生产力“注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中山,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秘诀在于“工改”!凭借“工改”一子带活全局,不仅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腾出了发展空间,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引进“杀出了一条血路”。

  位于中山北部的黄圃镇大岑村,是中山的“工改”标兵。

  驾车由黄圃镇大雁大桥进入大岑片区,从桥上俯瞰,一排排低矮破旧、杂乱无章的锌铁棚已消失不见,一栋栋高标准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崭新的雪乐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矗立在桂洲水道之畔。今年8月24日,扎根大岑村20多年的中山市雪乐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搬迁至雪乐智能智造产业园内,意味着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上首个“拿地即动工”的企业顺利竣工投产。“安家”产业园后,雪乐电器的厂房面积从原来不到7000平方米,提升至29500多平方米,生产线由原来的4条增加至9条,同时带动了生产设备全面升级,使企业产能迅速扩大。

  曾经遍地“长”满破旧锌铁棚的工业村,如今建起千亩连片现代化产业园。数据显示,黄圃镇致力于拓展“大空间”,累计整备低效工业土地2980亩。其中,大岑片区一阶段1061亩基本完成改造,推动17个亿元项目成功安家。此外,今年黄圃镇新招引项目25个,总投资54亿元;厂房“零地招商”引入项目47个,租赁厂房约32.4万平方米,并成功引进立晨精密、有信新材等规上企业18家。

  黄圃镇通过“工改”为企业发展腾挪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非个例。小榄镇通过创新低效工业园改造路径,创新打造6个“全市第一”的“工改”模式,累计推动130宗“工改”项目动工建设。同时,推动建华集团总部、榄菊日化等一批榄商和项目回归,计划投资总额超10亿元。南头镇今年则通过“工改”,拉动工业投资约9.6亿元,成功推动龙头企业广东长虹、TCL空调通过“工改”增资扩产。

  在“工改”助力下,中山2023年GDP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工改”完成工业投资149.37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7.4%,这无疑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最好的答卷。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中山以“工改”为契机,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将产业集群的整体提升转化为长久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今年全市新增859家、累计推动3629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73%,居全省前列。以中山特色优势产业智能家电为例,2023年,中山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规上总产值同比增长12.6%,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家电企业1000多家,汇聚了华帝、奥马等知名品牌。成立于1980年的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从单一的洗衣机产销起步,发展至拥有14个系列产品、570余项国家专利,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家电产研基地之一。成效背后,不仅得益于威力电器持续开展多项技术革新,每年都会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洗衣机品类的新品研发和制造升级的努力,更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山去年共投入50亿元,积极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打造了一批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推动500家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增效。

  为破解中山大量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智能制造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遭遇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难题,中山还积极探索构建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蓬勃向上的创新环境,让以TCL、格兰仕、奥马、华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山企业,主动应变求变,以技术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山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抢占产业战略“新赛道”

  为新质生产力“夯实力”

  2022年6月,康方生物第一款双抗卡度尼利单抗获批上市,是全球第一个肿瘤免疫治疗双抗新药,也是中国首个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今年5月,其独立研发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获批上市,是唯一一个在肺癌领域获得NMPA授予多达三项突破性治疗认定的药物;今年3月26日,康方湾区科技园项目首期正式启用,总投资25亿元、总规模产能10万升,将打造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之一、全球技术水平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扎根中山十多年,康方生物已成长为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参天大树”。

  以生物医药与健康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要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4+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尤其是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在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早已做了有力实践。经过30年的发展,该基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集聚了辉凌制药、康方生物、中昊药业、泽辉生物等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超540家,多家创新药企也实现“从0到1”“从1到10”的跨越,并已形成“梯队式”发展格局。

  7月26日,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经洽会上,现场11个大健康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共计投资额60亿元;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0个;合作的产业服务平台5个;有4个重点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基金签约,总计基金规模41亿元。当前,中山正构建“一基地六园区”空间格局,全力打造“湾区药谷”,推动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

  龙头企业领航破浪,后起之秀风起云涌。除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也开始凭借新技术、新产品脱颖而出,抢占产业战略制高点。

  以热门的低空经济为例,福昆航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获申请受理的垂起固定翼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企业。前段时间,其在上海新开拓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业务,首款产品实现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同时也是为数不多获得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型号合格证申请的机型之一。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中山率先发力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组建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打造板芙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阜沙镇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坦洲无人机飞行基地等重点园区,助力中山低空经济展翅高飞。

  在新能源领域,明阳集团的深远海风渔融合规模化养殖实现新突破;中山先进技术低温研究院正式开园,完成国内首台套5吨/天氢液化器研制,实现了大型氢液化系统的全国产化。

  而光学光电产业方面,目前,火炬高新区已规划了20平方公里,30000亩用地,集中全市优势资源打造“湾区光谷”,力争到2026年,光电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再用3到5年时间实现营业收入翻一番,光电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

  发挥科技创新“新引擎”

  为新质生产力“增动力”

  科技创新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在中山更加强劲,创新意识、创新要素、创新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奔涌。

  继2022年中山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2023年,中山“研”值再次突破新高,达到127.17亿元,同比增长26.3%。同时,R&D经费投入强度也提升至3.30%,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这一连串亮眼的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山正将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在今年年初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山以市政府一号文名义印发了《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围绕企业创新主体、科技产业载体、科研机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以及区域创新合作等七大重点,形成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力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社会氛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中山对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且同比增速超过15%的企业,最高补助500万元;对在中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给予最高10万元认定补助;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给予最高1000万元配套补助。数据显示,2023年中山市科技局共对339家企业发放研发费后补助,支持总额近70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60亿元;2023年全市共有3507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加计扣除额近120亿元。

  这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投入,有效地激发了中山企业的创新活力,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全市3项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参与“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汉邦激光、德华芯片等企业成功获得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4项,覆盖“芯片设计与制造”“精密仪器与设备”“绿色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立项经费4100万元,年立项数量创新高。

  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

  为新质生产力“强内力”

  “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激活人才“春水池”,方能绽放新质生产力“满园春”。近年来,中山着力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协同联动,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专业实践、科研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研”融合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倍增效应,为攻关新质创新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输入源源不断的“内力”。

  三年前,中山首个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签约落户。如今,该研究院已建立了20个科研实验室,孵化了15家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正从实验室“飞入”产业一线。

  同年,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开始与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如今,该院已成功组建48个领军人才团队,开展120余项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项目,成功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今年7月,中山市政府与香港理工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开展更加深度有效的政产学研协同协作。

  在这些融合创新平台的支持下,中山加速聚集“顶尖人才”:2023年,中山评选出34名“中山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同比增长240%。2024年,中山入选省级科技人才18人,总数为历年省级科技人才总和的1.6倍,人才“春水池”不断扩容。

  在这些融合创新平台的支持下,中山更有了招揽高层次人才的底气:今年,上百家中山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布超千名人才需求。“中山国际人才岛”发布15条人才支持政策招揽天下英才。

  此外,为进一步巩固人才优势,中山还通过不断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实施精准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确保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山正构建起一套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资源的加速流通,中山必将以海纳百川之姿、融会贯通之势、“新质生产力”之风,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帆船破浪前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蓄势赋能”。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