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婵 张房耿 徐钧钻
通讯员 钟仁宣
■立法背景
解决跨区域生态治理难题
前山河流域发源于五桂山,流经中山市三乡镇、坦洲镇和珠海市香洲区,从磨刀门水道入海,全长23公里,流域集水面积约328平方公里,是中山南部的主要泄洪通道,也是珠海、澳门的主要饮用水取水口。这条河见证了珠中两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繁荣,在两市人民心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珠海、中山两市强化前山河流域管理协作,但在管理过程中,因两市各自编制专项规划,对河岸线的控制、生活区域、生产区域等规划标准不同,造成推进共治共管上存在障碍。
“珠海、中山两市开展前山河流域保护协同立法,不仅可以将两市此前在协同治理中形成的有效做法上升固定为法规制度,同时解决两市解决跨区域生态治理难题。”珠海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孙仪波表示,本次立法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突破原有行政区划以及水域管辖在系统化治理中的局限,围绕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机制的目标,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路径,为大湾区协同立法,尤其是流域协同立法,提供了可学习的标本、可复制的模式。
■立法过程
探索“七个协同”机制
2024年,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中山与珠海协同开展前山河流域保护立法。两市在立法过程中探索了“七个协同”的立法协同机制,即立项协同、形式协同、起草过程协同、审议修改协同、内容协同、宣传协同、实施协同。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冯镜华就“七个协同”做了介绍。在形式方面,两市协商采用“规定+规定”对接的协同立法形式,统一使用设区的市立法权,专门就前山河流域保护的协同机制、沟通交流等制定单项法规。
起草协同方面,《规定》起草前,两市人大常委会分别成立立法工作专班,拟定了调研协同、制度协同、审议进度协同的工作节奏推进协同立法工作。《规定》起草中,两市建立了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多次召开协调座谈会,就立法体例、立法程序、主要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对接进行深入交流。《规定》起草后,两市相互交换文本征询意见建议,就共同关切的问题进行磋商,在协同立法的工作机制、制度设计等方面达成共识。
审议修改方面,两市同步提请审议和召开论证会。2024年11月28日,两市的《规定》经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规定》亮点
从顶层设计上建立长期制度和机制
记者注意到,两市的《规定》采用同一文本,分别表述,不分章节,共设二十条,围绕搭建制度化沟通平台、提供联合协作路径、创新监督方式等三个方面设定了15项制度和机制,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为两市开展前山河流域保护协作提供法治保障。
在搭建制度化沟通平台方面,《规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争议协商机制、意见征询机制。例如,《规定》要求两市在制定有关前山河流域治理与保护等行政规范性文件及编制相关规划、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开发等活动时,应当互相书面征求意见。冯镜华表示,通过建立意见征询机制,让两市在制定政策、规划、决策时能够提前沟通和交流,兼顾双方合理诉求和利益关切,从源头上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误解而产生意见和分歧。
在联合协作路径方面,《规定》对两地联合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护、日常监管、应急处置工作分别提供了指引。比如,《规定》明确两市共享防洪调度信息,互联互通灾情,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流域内防洪排涝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整体防洪排涝能力和减灾效果。同时,《规定》要求两市建立水量调度和咸潮防御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水量调度和管理,共同抵御咸潮,保障流域内水资源安全。
此外,《规定》创新人大监督方式。按照“规定”要求,两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加强法规实施的监督,推动有关法律法规在前山河流域得到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
中山、珠海职能部门
携手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
立法重在实施。发布会上,中山和珠海两地水务局、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围绕贯彻落实法规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进行介绍。两地职能部门纷纷表示,将按照这一《规定》共同承担流域管护职责,深化区域协调共建,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
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林祯兆介绍,近年来中山、珠海水务部门强化合作,在水旱灾害防御、水环境治理、水行政执法等方面先后建立了相关合作机制,包括前山河7闸联合调度机制、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协同推进中珠联围堤防提升等。
“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两地的合作常态化、精细化、法制化。”林祯兆表示,接下来,将围绕“规定”要求,从防洪排涝减灾机制、水量调度机制、河湖长制、水生态环境治理、联合执法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力争打造水治理跨区域合作样本。
同样,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罗丙阳表示,将按照《规定》落实两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商,统筹做好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改善、水安全提升等工作。同时,通过联合巡河,全面建立联动机制,促进两地跨界河流河长制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协调、推动跨界区域治水兴水谋发展。
不只水务部门,近年来中山与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也针对前山河流域开展了区域联合执法、水环境监测以及应急污染事件处置等多维度协作。两地协同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悉,两市南沙湾交界断面及共同关注的石角咀国考断面2024年均为Ⅲ类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邓耀杰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与珠海市前山河流域的协同治理,包括开展监测技术合作,共同研究流域水质改善措施;巩固做好两地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提高两地交叉执法频次,对排查中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予以依法查处;加强沟通协调联动,及时共享水文水质、污染治理工程等数据,强化交界河涌汛期排放及信息通报合作;探索将跨流域工业企业联合执法有效经验拓展到排污口溢流排查等。
同样,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海远表示,按照《规定》要求,将继续深化与中山市的协同治理合作,继续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将工作深化、细化、制度化,加强协同排查和整治,完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强化水质监测和预警机制,确保前山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建设美丽河湖、打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