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画作极具林再圆的个人特点,传统岭南画派风格,绘加拿大山水,扎实的画功中,体现林再圆温和踏实、坚韧独立的个性,笔下是诗情画意和安静沉实的性情的流露,画作的背后却是一个起伏的人生,相当具有时代特性。借着本次回来办展的机会,林再圆分享了他的人生之旅。
策划:程明盛 廖薇 采写:本报记者 詹琪琳
摄影:受访者供图
天之骄子
林再圆1950年出生于中山大涌安堂乡,小时候喜爱临摹《点石斋》《芥子园》,上世纪60年代初拜师同乡岭南画派第二代人物林介如先生。“家乡是我画画的起步。”林再圆12月初回到安堂村时表示,“介公当年从上海回到家乡教书,一周回家一次,回来就指点我本周的七幅写生,每周六几乎是一天的时间跟着他画画,他教我比教自己的儿子还要多。”跟着林介如画画将近十年时间,林再圆觉得老师的引导点拨极为重要,比如初期就强调写生之重。林再圆由此画遍了安堂的景色,他回忆,安堂的美也给了他丰富的滋养,随处都有画意。
到了1971年,广州美术学院招生,林再圆到石岐考试时,带去了他不计其数的画稿给考官。“考官翻着我的写生本,都很惊奇我画了那么多。我记得那时从大涌骑单车带这些画稿过来,一次车不完,又骑车回去再带一批过来。”林再圆被录取了,而且是中山地区唯一被录取的考生。1972年,他来到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刘济荣、陈章绩等著名教授。系统的学习使林再圆成为天之骄子。
考古发现
1975年毕业后,林再圆被分配回当时的中山县文化馆,负责美术班的教学和宣传画的创作。1985年,他被调至中山博物馆,负责博物馆的筹备和考古工作。在任期间,他积极进行文物收集和考古发掘。
一次,他偶然发现了一些来自东岸(属珠海)的陶片,透过纹样,林再圆认为是两三千年前的东西。他立即去调查这个遗址,发现这个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宋,甚至延续到清朝,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
从1986年2月26日开始,林再圆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到考古当中。他从珠海的东岸开始,向南朗的下沙和外沙,南朗龙穴进行考古发掘。这一带都是沙丘遗址,林再圆将文物调查延伸到小隐地区并逐步铺开到中山全境,除了民众、横栏这些沙田地区,近山的民田地区他都去过调查,发现了许多历史遗迹。
在林再圆九年的考古生涯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两个彩陶遗址——南朗龙穴和石岐白水井,并发表论文《从中山龙穴及白水井发现的彩陶谈起》。论证表明,这两个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山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用水墨绘外国风景
1994年,林再圆离开博物馆,下海经商。2005年,他移民加拿大,开启了新的生活旅程。他重新拿起画笔,外出写生,画画。到加拿大那年林再圆55岁,他觉得自己过去20年没有时间画画,现在要补回来。加拿大有大量壮观独特的自然风景,林再圆一直喜爱画山水,这里很适合他。“我画的是最传统的国画,而内容多是西洋山水,虽然都是地球上的景物,在我眼中它们也没有什么不同,但两者在画纸上碰撞,还是有些独特。”
2009年,林再圆在温哥华中央图书馆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发现外国人非常喜欢中国水墨画。此后,他定期办画展,觉得这是批评交流的好方法,只是自己躲起来画,是不够好的。“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书画者首先是读书人,通诗文,同时又需要有生活体验,也需要以自然为师,所以,我到加拿大大概十年之后,离开城市,退隐到一个农场里生活,那里完完全全就是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我的房子外面也能见到一座形状奇特的雪山。那里天地广阔,只与众多生灵为邻——树木、农作物、动物,时常就有鹿跑来。这些东西都不会打扰我。我每天画画,画完就写字,写完字读书,都搞累了,就停下来去农场干活。我选择农场,除了可以远离人境,还为了我们传统的耕读精神,读书、劳作可以开启智慧,独立天地。”
“画画给了我人生的一切,因为它,我考上大学;因为它,我与中山早期的文博事业结下深深之缘;因为它,我向往自由,憧憬大自然,有了我现在满意的人生。”画画,考古,画画,林再圆的艺术之旅,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再圆。
画家简介
林再圆,加拿大华人,岭南画派画家,出生于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他早年师从岭南画派大师,1972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在中山市文化馆及博物馆工作,其间有重要考古发现。1994年,他辞职经商,2005年移民加拿大。自2009年起,林再圆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包括全球五百强水墨画展。2018年,他获得加拿大联邦政府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其作品拍卖所得捐给慈善机构。2024年,林再圆在东京画展中获颁艺术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