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文化 新闻列表
~~~——​中山市乐力音乐协会创始人陈远给澳门写音乐随笔30年,发表超200万字
~~~——​“真人图书馆”开卷,中山六位扎根乡村的青年分享创业故事

 
2024年12 31
甲辰年十二月初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12月31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读有故事的人 听乡野里的“书”
​“真人图书馆”开卷,中山六位扎根乡村的青年分享创业故事
六位乡村领读人台上接受访谈。见习生 张景天 本报记者 明剑 摄
  在“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从城市出走,回到乡村,把广阔的乡村作为创业乐土、梦想之地,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他们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以新思维、新视野、新业态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12月28日晚,由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中山纪念图书馆主办的“乡村里的年轻人”2024年终阅读秀在中山纪念图书馆综艺厅举行。活动以“真人图书馆”的形式,邀请六位扎根乡村、勇于创业的优秀青年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讲述他们“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精彩”的真实经历,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乡村振兴主题盛宴。

  本报记者 闫莹莹

  那些自然教会我们的事情

  ●分享人:陈洁(从老师变身乡村建设的新农人,百亩之家合伙人)

  ●分享主题:相信土地的力量

  ●阅读推荐:《林间最后的小孩》

  土地帮她从焦虑中走出来,她希望将这种力量传递下去。陈洁分享的创业故事始于2020年,当时所经营的项目因疫情原因而陷入困境,“在那段焦虑的日子里,我开始从书本中汲取力量。”她的阅读从《瓦尔登湖》到《林间最后的小孩》,从自然中感知到的力量,让她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设想。她与搭档来到南区曹边村,“我们在这里拥有350亩土地,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我们希望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安宁,为我们200多人的团队留下一条安全绳。我们希望在环境变化时,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安宁。”他们从孟子《梁惠王上》中找到灵感,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为自己取名“百亩之家”。

  因为一直从事与自然、植物相关的教育工作,在土地的耕种中陈洁与团队决定,不使用大型机械或化肥农药,而是人工清除土地里的垃圾和杂物,“希望用最赤诚的心去恢复这片土地。”

  自然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只要给予足够的汗水与尊重,它便会加倍“回赠”。为增加亩产,他们种植了巨型稻等新品种,尝试了无人机飞播种植水稻、稻鱼共生、鸭稻共生等新技术和新模式,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提高土地自身的循环能力,实现生态种养……这样的忙碌让陈洁和团队成员一起,慢慢放下了“焦虑”。

  这份从土地中汲取的力量,促使陈洁和她的团队思考得更多,行动得更多。“我们开始将种植与教育结合,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尽管起初遭到质疑,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让学生们参与到纯粹的耕种和劳动中,让他们体验阳光和土地的馈赠。我们相信土地有它独特的力量,能够吸引人们前来。”陈洁分享道。

  在这个过程中她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自然中能够释放焦虑,体验到治愈的感觉。给孩子们一块土地,他们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娱自乐的能力,让他们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也能找到乐趣。他们还定期面向自闭症儿童开放农场,并成功帮助两个特殊孩子重返了普通学校。

  “我们相信,尊重土地,土地就会给予我们正向的回馈。通过成为新农人,我们重新发现了土地的价值,并在稳定中向前发展。”回到乡村,让陈洁找到了新的力量,并开创了事业的新天地。

  到更广阔的农村中去

  ●分享人:古翠焕(返乡青年,扎根乡村的优秀基层干部)

  ●分享主题:返乡做“土味”青年干部 用心用情用力扎根基层

  ●阅读推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为一名95后,板芙镇里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市人大代表古翠焕有着“非典型”的职场经历,她从一名“炙手可热”的教育机构老师,回归乡村,实现了与家乡的“双向奔赴”,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对家乡的重新探索与认识,理解与重建。

  “回村以后我就想,我一没有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又是个空降兵,我怎样去为家乡带来改变?”带着这样的思考,古翠焕开始追寻理想中农村的“新”,“我想要一个有乡愁,有活力也有希望的农村,所以我就在这方面努力。”

  她开始了对自己家乡的“发现”之旅。通过收集家乡故事,发掘家乡历史,收集家乡老照片,她补全了里溪红色革命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村史馆、改革精神馆、红色美丽乡村导览的讲解材料。从中,她完成对乡村的“再发现”,也让更多人“发现”了里溪,并通过一场场“共享、共创、共建”的活动,带动更多年轻人走进里溪,并在此找到愿意在乡村创业的“同路人”。

  “从基层工作中,我收获了更好的自我成长。”在古翠焕看来,每一个青年都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她呼吁能有更多的青年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让中山的农村趁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发展得更加美好,也让更多的城市人愿意来农村看看,因为“农村真的值得被看见。”

  用年轻的力量带着“土味乡村”走向世界

  ●分享人:刘君杰(根植侨乡,打造鸽丙等本土IP形象创作者)

  ●分享主题:根植中山,飞向世界

  ●阅读推荐:《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刘君杰是较早用中山相关元素进行设计创作的年轻人,他最早以孙中山形象创作出的“孙叔”,“萌”动了很多人。后来他又陆续创作出“鸽丙”、中山南区原创文旅IP“侨乡牛牛CPOX”,他一直在倔强地寻找一条路径,能更大范围地传播“中山”。

  “我们用文化赋能的方式,期望让更多人看到中山制造,通过打造有中山特色的文化IP,帮助更多本地企业走出中山,走向世界。”在刘君杰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个做出中山“熊本熊”的梦想,“我们期望能用一个IP形象,为更多的中山‘土特产’赋能,让更多人认识中山的同时,让中山的产品更具商业价值。”

  对于最新创作的“侨乡牛牛CPOX”,刘君杰也满怀期待,他期望这样一个憨态可掬,有着“敢拼要赢”精神的“侨乡牛牛”,能向年轻人释放出吸引力,吸引他们到“年轻又亲切”的南区去打卡,体验新乡村的文化魅力。

  世界因为不同而更精彩

  ●分享人:石磊(追梦教育理想的实践者,旗溪桂南学校校长)

  ●分享主题:在乡村,呈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阅读推荐:《非暴力沟通》

  假如人生是一场考试,孩子的教育可能是最难的那张卷子。在石磊的分享中,他让现场观众看到了他与团队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尝试的“另一种可能”。

  在他的分享中,观众和他一起感受了桂南学校学生的一天,在这里,不仅只有学习,而是“德智体美劳”都设计。在美术课上,孩子们发挥想象,用各种材料创作出美术作品,有手作、泥人、剪纸……尽情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课间和体育课上,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尝试多种体育项目;劳动课上,孩子们可以走进农田亲手耕种,看种子下地,等他们发芽……在这间乡村学校,石磊和他的同行者们用日复一日的工作,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学校,是让孩子们尽情尽性的地方”。

  他和同道者们一起在乡村,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乐园”,为孩子们构建了一片可以恣意成长的天地,在这里每一种爱好都可以得到鼓励,每一种“异见”都会被呵护,每一分成长都会被认真对待。贝隆达·L.蒙哥马利在《植物教会我们的事》中说,“每一粒种子入土,也都注定是一场豪赌”。石磊用一所学校,向观众展现出“教育”在乡村,能绽放出的美好样子。

  寻找传统文化传播的可持续路径

  ●分享人:陈翊然(广东五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分享主题:让美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成为美学

  ●阅读推荐:《了凡生意经》

  “乡村需要情怀,但是单凭情怀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要转化为商业模式。”这便是陈翊然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做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追随潮流步伐做见利更快的行业,而是沉下心来,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坚定地传播传统文化。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通过创新与解构,转化为能为当代人接受的“精神营养液”,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并重构适合当下的生活美学。

  “我们希望自己能不断创造和传播优质的文化艺术内容,把美学带进大众生活,在繁忙劳碌之余,也能感受生活之美。”参与乡村振兴,让陈翊然与他的项目有了更好的发展,自2018年一路走来,他与团队打造了一个个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空间场景。举办了数百场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市民创造多元丰富的精神生活。更通过“文化+”的形式,与企业品牌、特色旅游、生活社区等业态进行结合,创新发展方向,通过探索尝试,打造了企业联盟平台,创新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乡村烤有柴火味的面包

  ●分享人:邓长征(南区街道曹边村massa特色柴火窑烤面包主理人)

  ●分享主题:我的乡村幸福面包

  ●阅读推荐:《阿勒泰的角落》

  邓长征回到乡村创业,他的精神动力来源便是《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书中与自然相连的松弛与淳朴,似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原乡。于是他回到了妻子故乡,在曹边村一所百年侨宅中,开出了自己的“柴火窑烤”面包店。

  每日砍柴烧火,烹饪出“幸福”的味道。“我的初衷很简单,回到乡村创业,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乡村开一家与众不同的面包店。”邓长征说,这家小店的火爆出乎意料,而这份成功还来自于“新”乡村的加持。当下的“新”乡村较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漂亮,道路也越修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

  在乡村,邓长征找到了比在城区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这里可以让我有更平和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里,他不急不忙,坚持每个面包都亲手制作,不追求产量,只追求品质,坚持用柴火慢烤面包,向客人传递来自乡村的从容不迫的心境与满满的幸福感。

  “我还在尝试与周边的农户合作,将他们产出的新鲜水果用在自己的面包烤制里,这是我在城市中找不到的创作灵感。”邓长征真诚地分享道。

  六个年轻人在乡村的创业故事,六份不同的经历与感悟,他们是当下中山年轻人走进乡村创业的缩影,也代表着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六个年轻人的故事如同六颗正在生根发芽的种子,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乡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耕之地,更是梦想与实践的摇篮。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为中山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