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唐柳青 黄琳 陈果 李巧媚 图由受访者提供
重症医学科医生 张伟桥:“重症病人出院让我有成就感”
2024年8月张伟桥入职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的身份,新的环境,他怀着忐忑与迷茫来到了重症医学科这个大家庭,没有华丽客气的迎新仪式,早交班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大家就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
重症工作是辛苦的,病人送至ICU往往命悬一线,病情复杂,因此也要求重症医师有更加缜密的临床思维。每天早交班,都会对前一天新收的所有病人进行汇报,主任陈妙莲都会带领着他们细心地进行评估、分析,讨论治疗方案。这极大提升了张伟桥的临床诊疗思维。
新的一年,张伟桥希望能熟练掌握重症床旁超声,熟练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同时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临床思维锻炼,尽快让自己能够独立值班,独当一面。同事们的团结互助,主任的指导,给予他底气,让他对往后职业生涯的挑战充满信心。
耳鼻喉科医生 李佩珊: 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时间如梭,转眼间李佩珊入职已半年,加入中山市中医院耳鼻喉科的大家庭,在院领导的关怀指导、各部门的共同协助、同事们的友爱互助下,也得以快速熟悉医院工作流程,并顺利开展日常临床工作。
耳鼻喉科作为外科之一,面对的患者人群从老到幼,除了日间繁杂的诊疗工作外,夜间值班还需要负责处理颌面外伤、咽喉卡鱼刺、鼻出血等各种急诊,医护人员时常是“仰卧起坐”式值班。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她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处理能力。
虽说工作经验在逐步积累,但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她也曾遭受患者的不信任及误解。从初期的委屈和申辩,她逐渐转变为心态平和,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此,她也深刻认识到,临床工作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他们专业上的诊疗建议、精神上的支持鼓励,从而医患双方做到最大的配合。
“岁末年初,感恩每位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李佩珊说,未来的工作生涯里必然还会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知识扎实、有温度的医生。
内分泌科医生 潘梓珊: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分量
回首刚刚过去的2024年,作为黄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名新入职医生,潘梓珊经历了职业生涯的初步探索与深刻感悟。
记得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病情复杂且病程长,情绪极度低落。潘梓珊针对这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通过多次心理疏导,帮患者重建了治疗的信心。看着患者的血糖逐渐稳定,笑容重新绽放,她深深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重量。
除了日常诊治,潘梓珊还特别注重医疗质量与安全,严格遵守各项医疗规范,每一次的精准诊断都承载着她对生命的敬畏。她深知,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治愈心灵,而她正是以此为己任,践行医德医风,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好评。
展望2025年,潘梓珊满怀憧憬与希望,“我会继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临床技能,特别是希望能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潘梓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个家庭都减少因病痛带来的困扰,让医学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社区全科医生 刘薪玥:成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刘薪玥去年8月进入东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的独特魅力。这一转变,不仅是从医院繁忙而专业的医疗环境迈向了更加贴近社区、贴近民众的基层医疗前线,更是一次心灵与职责的深刻重塑。
踏入社区服务中心的大门,她化身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者,她的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诊断与治疗,而是更多地融入了预防、教育与关怀。这种从医院到基层的身份转变,让她深刻体会到“医者仁心”的广泛内涵,它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斗争,更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守护。
作为社区健康守护的一员,刘薪玥经历了从挑战中学习新技能的“痛楚”,无论是处理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开展健康讲座,每一次尝试都让她更加坚韧;同时,她也收获了成长与成就带来的“快乐”,看到居民因他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健康、快乐,那份满足感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的。
新的一年,刘薪玥希望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圆满完成每一项任务,成为基层群众的健康“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