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02 03
乙巳年正月初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5年02月03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非遗在香港:
麒麟欢腾时
▲香港西贡坑口区村民在沙田曾大屋前演示舞麒麟(2025年1月4日摄)。新华社 发
▲儿童在位于三栋屋博物馆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体验舞麒麟(2024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 发
▲香港西贡坑口区儿童在沙田曾大屋前学习舞麒麟(2025年1月4日摄)。新华社 发
  一人擎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身披“五彩鳞甲”,走街串巷,步步生风。乙巳新春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在香港新界群山环抱的村庄里,一支支麒麟队挨家挨户拜年,所到之处,锣鼓声声,人人笑容满面。

  民间有句俗语,“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每逢农历新年、婚嫁、太平清醮等喜庆场合,人们舞动麒麟,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显示,香港有客家麒麟、海陆丰/鹤佬麒麟和本地麒麟三种传统,舞动形式、音乐和扎作造型都各有特色。2014年,香港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保卫家园到连接情感

  “嗬——哈——”或沉稳或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马步、跳步、丁字步……不同步法快速变换着。每周,西贡坑口的村民都聚在空地上练习舞麒麟。

  “早年间,海盗猖獗,村里小朋友到了七八岁,就把他们集中起来学功夫,保卫村落,舞麒麟就是其中一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主席刘锦棠便是这样与舞麒麟结缘。

  西贡坑口至今仍有18个旧式村落,其中不少为客家村。客家麒麟文化随客家人南迁至香港,扎根在坑口,已传承两百余年。

  随着时代发展,村民纷纷外出寻找工作。“2003年,我退休回到坑口,发现有些村子都没人教舞麒麟了。”刘锦棠不愿看着客家舞麒麟没落,决心把它复兴起来。他召集了村里的师傅,整编出一套舞麒麟课程,每周训练2小时,只要有人想学,就可以免费上课。一有机会,刘锦棠还会带着麒麟队出去表演。

  渐渐地,坑口有麒麟队的村子从三个增长为八九个。刘锦棠难掩兴奋,“一般花费两年时间,就可以训练出一支成熟的麒麟队了。”

  实际上,想把麒麟舞得“生猛”绝非易事。村民们平时除了训练麒麟套路动作,还要练功夫。“光是扎马步都要练很久,才能表演麒麟出洞、舔脚、洗脸这些动作。”刘锦棠说。

  麒麟头造型独特,形似独角龙头,重量不轻,成员需双手托住舞动。“年轻人舞十几分钟就要换人,还需要多人来负责锣、鼓、钹和唢呐等乐器。”香港海陆丰狮艺体育会秘书长黄贤文说。

  一支麒麟队通常由12至15人组成,而海陆丰舞麒麟在演出前后还有打拳、弄棍和搬刀等武打表演,需要更多人员。黄贤文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我们每次出队都是浩浩荡荡的,舞麒麟把我们聚集到一起,是一种珍贵的情感连接。”

  既是“匠人” 又是“武人”

  冒卓祺是香港目前为数不多的麒麟扎作师傅之一。他手指粗厚,在细幼竹篾与薄软纱纸之间灵活翻飞,再运用浆糊等简单材料,就能制作出五彩斑斓的麒麟头。

  香港上水古洞村长大的冒卓祺读中学时,因维修麒麟头开始接触麒麟扎作。“我很好奇,这个麒麟是怎么做出来的。”由此开始,一做就是30余年。

  制作麒麟头需要经过扎架、糊纸、绘图、上油、安装等步骤,耗时费力,完成一个麒麟头大约需要12天。

  在正式“扎”麒麟前,要先“削篾”。冒卓祺介绍,麒麟头骨架的每一部分所需的竹篾粗细皆不同,“‘削’是为了减轻麒麟头的重量,同时让竹篾更有弹性,舞动时让麒麟有一种动感。”

  常有顾客向冒卓祺反馈,他制作的麒麟头使用起来特别“舒适”。在扎麒麟头时,冒卓祺会随手拎起来舞动,测试手感。他既是个能扎会画的“匠人”,又是个会舞麒麟的“武人”,这使得他的作品里满是细节。

  “比如,麒麟额头是稍微往上仰的,如果角度太低,麒麟就会有往下坠的感觉,舞起来就不威风了。”冒卓祺说。

  每头麒麟不同的花纹和颜色的搭配,体现不同神韵。冒卓祺在画麒麟时不需要打草稿,全凭经验。“客家麒麟以白色为主,额上独角,画有八卦;而海陆丰的麒麟头面宽,嘴宽,面色呈青绿色。”

  冒卓祺视麒麟扎作为一门艺术。“从无到有,一点点扎起一头麒麟,我会很有满足感。”

  礼仪传承 生生不息

  “小时候有师傅告诉我们,学习舞麒麟,礼仪比步法更重要。”刘锦棠表示,麒麟是懂得“礼”的动物,“礼”是舞麒麟的核心价值。

  “有不少家长主动送小朋友来学,他们觉得小朋友上舞麒麟课之后变乖了。”刘锦棠说。目前,西贡坑口已经训练出了一支平均年龄十几岁的“少儿队”。10岁的邱凤鸣从8岁开始学习演奏钹,他的愿望是登上舞台表演,把舞麒麟传承下去。

  刘品莹在麒麟队里负责演奏锣。她骄傲地向记者表示:“我们还有一支女子队,从舞麒麟头到敲打乐器全由女生完成。”

  近年,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的积极宣传,社会也形成了传承非遗的氛围,刘锦棠经常带领麒麟队到校园开设教学班。

  2019年起,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为非遗项目提供平台一展技艺,鼓励社区参与,培养接班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馆长岑佩玉表示:“透过计划,参与过舞麒麟和麒麟扎作培训的学员已接近千人。”

  刘锦棠说:“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舞麒麟可以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级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新华社香港2月2日电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