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会上对拟出台的“3+1”政策体系进行了解读,惠企政策聚焦新能源、光电光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具体措施达到40条,扶持资金超6亿元。
农历乙巳蛇年“新春第一会”激发了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拼经济、谋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的信心和决心。
统筹:本报记者 黄启艳 文字:本报记者 黄启艳 王帆 陈雪琴 王蔚然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引凤凰
一流营商环境,促优质项目在中山开花结果
2024年,对于众多选择在中山投资兴业的外来企业而言,是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山创造了26.5亿元的产值新纪录;三花控股集团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保持稳健增长,全年实现销售额624亿元;比亚迪智能终端零部件产量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三花控股集团运营总监石松在会上介绍,今年9月,总投资50亿元、落户于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黄圃港片区的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将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而中山市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他们投资的重要因素。
石松回忆道,从项目洽谈的第一天起,中山市政府各部门就展现出了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双方确定合作意向后,政府更是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主动对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充分展现了“中山速度”,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问题,也都能得到及时解决。“这种贴心服务让企业毫无后顾之忧,这种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石松说。
比亚迪集团总裁办公室行政部总监徐磊表示,中山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特别是举世瞩目的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半个小时即可抵达深圳,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中山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现代产业集群的崛起,以及政府对企业真诚的服务态度、快速的响应速度和高效的办证效率,都让比亚迪心怀感激、干劲十足。
徐磊表示,过去的一年,比亚迪在中山收获颇丰,智能终端零部件产量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自动化改造同步进行,以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人力达到更高的效果。另外,在文海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下,政企同心克服了用工短缺困难,顺利地把无人机项目落地在中山比亚迪二期,同时去年落地的家庭储能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也在今年陆续开花结果、建成投产。
2025年,比亚迪将在技术创新上,继续依托智能制造、信息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等核心优势,与客户保持紧密合作,为智能终端等多元化市场提供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在企业运营上,将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产业协同上,将积极与中山本地上下游企业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
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华波表示,随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江波龙中山存储产业园与深圳前海总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两地间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至30分钟左右。这一交通优势大幅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也为客户业务交流、产业链合作伙伴协作,提供更便捷、快速的通道。
蔡华波表示,中山江波龙正处于投入期,中山园区定位为工程师园区和技术制造工厂,经过多年持续的投入和发展,2024年中山江波龙在产值方面实现26.5亿元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入已累计超过9亿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设备水平。公司近三年研发总投入超3.5亿元,去年,公司推出多款行业领先的产品,赢得市场广泛认可,其中,江波龙自研存储控制器芯片和存储测试系统已经在中山工厂大量制造应用。“江波龙致力于将中山园区打造成存储生态体系,实现存储产品foundry体系化创新综合制造。未来,公司将坚定加强质量、品牌与数字化建设,加速国际化步伐,聚焦服务好核心客户和市场应用,充实中山江波龙工程师园区的发展,实现发展目标。”蔡华波表示。
强增量
本土企业向“智造”转型,挺起中山“产业脊梁”
多家扎根中山本土的企业代表现场发言,讲述多年来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企业迈向“智造”转型的历程和心得。
明阳集团是中山本土龙头骨干企业和“新十大舰队”企业,该集团已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率先完成清洁能源全产业生态布局的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张瑞表示,近年来,明阳集团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全球首台“双转子”漂浮式海洋能源岛投运并网、电气低频系列产品的成功下线填补行业空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容量机舱上置油浸式变压器并网发电以及全球首台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首次点火成功等,为中山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集团正在“三个千亿”基础上,开启奋进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
2025年,明阳集团将全面推动创新研发总部和全球运营总部的建设,致力于创建海洋综合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孵化基地。同时,该集团还将加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的建设,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高地,为中山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提供新的支撑。“我们将抢抓改革创新实验区和深中通道的历史机遇期,整合全球绿色经济大赛道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为‘拼’出一个更好的中山贡献智慧和力量。”张瑞表示。
太力集团董事长石正兵在中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太力集团在中山这片沃土上扎根发展已有20多年,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跟全球科技发展的步伐,在新型复合材料和先进封装、连接、防护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产品已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太力集团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取得了较好增长,公司力争2025年实现营收增长不低于30%的目标。
石正兵介绍,太力集团通过引进博士团队,开启纳米材料研究,在柔性防护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司已在该纳米材料领域布局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20多项,开辟了柔性防护新赛道。
石正兵表示,创新成果实现高效运转,新质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为此太力集团进行了组织变革,组建专家和博士团队,设立院士工作站,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新型创新组织形态,同时通过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算法深入洞察,精准开发,解决市场痛点打通企业堵点。凭借在封装技术领域的优势,太力集团产品伴随着天舟八号的成功发射,实现25次上太空,为中国航天员的太空工作与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广东金鼎智造服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鼎智造”),近年来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从2022年起新建产业园,规划布局数字化工厂,不断向集研发、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服装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发展。2024年,金鼎智造成为中山服装行业首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公司总经理邓君在会上表示,多年来,公司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广州、中山分别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取得各类专利30余项。金鼎智造对服装设计生产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精准设计和生产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服装产品,实现快速换款和柔性生产。
同时,该企业着力从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三个方向发力,实现工厂的转型升级。通过精益化布局,该企业缩短生产流程,加快物流周转,并定制开发全新数字化系统,提升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该公司配备先进的实验、检测设备,引进自动化面料立库、自动裁剪机等先进设备等,打造全流程智能生产模式。
邓君表示,金鼎智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2025年将向绿色工厂方向前进,持续推进设备升级、工艺优化、人员管理、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工作,不断巩固和提升绿色化发展成果。
赋动能
拟出台40项惠企政策,投入财政资金超6亿元
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叶红光就关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光电光学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进一步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作政策解读。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动中山制造业扬帆远航,中山聚焦新能源、光电光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出台了“3+1”政策体系共40条具体政策措施。其中,有25条涉及奖补资金,预计投入财政资金超6亿元。
这些政策措施,突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企业落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侧重,提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金融赋能为手段、助力企业稳步成长;以人才集聚为导向,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以要素集聚为核心,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增强新动能。
叶红光表示,2023年初,市委经济会议提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时代现代化产业集群“十大舰队”,明确重点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家电、光电光学等10个产业集群,构建起“1个实施意见+10个集群发展政策+N个专项扶持政策”的政策体系。2024年,“十大舰队”产业集群规上总产值突破7400亿元。
40条政策中25条涉及奖补资金,在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上敢下本钱,预计投入财政资金超6亿元。比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对单个研发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单个新药品种最高可获得研发补助6500万元,政策力度与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基本持平。
据悉,惠企政策结合我市的自然禀赋和产业优势,出台错位发展的政策条款。比如,新能源产业政策鼓励在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开展多场景示范应用,全省率先推动项目审批流程简化。
例如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政策覆盖从实验室发现到上市应用的全过程,包括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投融资、产业化、入院使用以及国际合作等全链条各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在光电光学产业领域,政策借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机遇,推动数字化链式改造,引导产业深度协同创新,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同时,惠企政策重视企业初创期,让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光电光学产业政策提出为科技创新人才发起的初创企业、种子项目提供股权融资支持;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试行补投联动,最高资助3000万元。
中山还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年度内计划投入超2亿元,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提供定制化服务,如智改数转、金融支持、人才培育、市场拓展等,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同时,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不同层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