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李颖奇
记者 陈雪琴 高倩荷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见习生 张景天
实习生 蔡大锴
深耕新领域,抢滩新赛道
在广东清匠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匠集团”)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空调内机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清匠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朱生亮介绍,公司现有员工近500人,正月初六起员工陆续返岗,至大年初八,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复产。
“3月开始就是空调生产和销售的高峰期。当前企业订单充足,其中空调零部件订单更是排到了7月份。”朱生亮说,空调零部件生产只是清匠集团业务的一部分,作为一家以智能控制设计、精密制造为基础,以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企业,清匠集团业务涵盖了电子商贸、智能控制、精密模具和健康产品设计制造等四个领域。
除了电子零部件和产品模具生产制造外,企业近年来还开发高质量制氧机产品,解决外出临时吸氧和高海拔地区供氧难题。“借持续的研发和创新,2022年,我们便成功推出了一款体积小、重量轻的便携式制氧机,其重量不足2公斤,即可实现3.5至4小时的续航,技术水平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说话间,朱生亮仅凭单手便能轻松提起这款便携式制氧机。目前,集团旗下广东清匠、中山清匠均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中山清匠还被评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制氧领域拥有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
“我们2024年的产值超4.2亿元,2025年产值预计可以达到5.5亿元。”朱生亮充满信心地说道,清匠集团的底气源于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更在于多元化业务的持续创新。今年,清匠集团计划继续投入500万元,将用于生产线升级和自动化改造,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制氧机产品线,清匠集团将持续与北京科技大学、西藏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一代制氧设备。“相较于发达国家市场,当前国内制氧设备领域尚存广阔的市场空间。2025年,我们将在深耕国内高原及平原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同步申请欧美产品认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朱生亮说。
与清匠集团一样,广东逸华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华检测”)在发展传统检测业务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创新领域,探索大型项目的健康监测业务。2月11日上午,该公司工程师们正在准理便携检测设备,整装待发,分赴各个施工现场,进行桥梁、隧道及道路等工程安全检测,确保各项工程达到安全标准。
“春节长假之后各种项目开始陆续复工复产,我们也于2月5日(大年初八)开工复产,截至目前复工复产率已达到100%。”逸华检测总经理寇小健表示,逸华检测的主营业务涵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及相关技术咨询,具体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市政工程、房屋建筑、钢结构、绿化及铁路等工程的检测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程安全检测需求日益增长。逸华检测除了承接中山市内项目外,还积极向佛山、东莞、江门等周边城市扩展,以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监测工程用料质量和结构安全,及时识别工程中的潜在隐患。“2025年计划实现10%以上的增长。”寇小健说。
通过在项目内部预埋成百上千个传感器设备,逸华检测能够实时采集温湿度、震动幅度、车流量、变形等关键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项目的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监控,提前预警结构变形、材料老化等问题。
寇小健表示,2025年,逸华检测计划在南区街道新增4000多平方米的检测场地,将总面积扩展至1.5万平方米,同时引入更多高端检测设备、智能化软件和技术人才,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订单充足,首季有望大幅增长
2月10日到13日完成试模;2月13日根据模具实际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细节;2月15日完成最终成品生产……走进中山市华海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海精密”)办公室,新一批订单生产时间节点依次罗列在白板上,紧凑的时间节点也彰显了新一年该公司火热的发展势头。
“链条完善,客户可以一站式定制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华海精密副总经理效永宾介绍,目前华海精密与国内诸多知名品牌合作,去年年产值近2亿元。
走进华海精密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正高速运转,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忙碌着。“和去年一季度相比,我们今年产值预估能增长30%。”效永宾透露,去年年底,公司合作的不少客户都追加了订单,今年一季度正处于量产高峰阶段。
从大年初八开工至今,华海精密返岗员工已经达到九成,现阶段6个生产车间已经全面开工。华海精密助理总经理刁飞龙介绍,为提升产能,去年公司加大投入,将生产线与信息化衔接,实现智能数字化生产。他透露,因为有了机械化设备的加持,原本满负荷运转需要20个人的生产车间,现如今只需要8人就能完成,企业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产品和合格率也进一步提升。此外,如果遇上客户订单加急的情况,全部机械还能24小时高速运转,产能也大幅提升。
“春节假期后,博恩电器的员工返岗率已达到80%以上,生产团队迅速进入高效运转状态,产能恢复至节前水平。”中山市博恩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电器”)车间负责人梁永祥介绍,目前,博恩电器产线开工率达八成,每天产出约3000台产品。
博恩电器常务副总经理孙星介绍,2025年,博恩电器预计年产值增长约20%—30%;其中,咖啡机业务单项预计产量达25万台,产值达8000万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持续推进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另外,目前已通过审理的博恩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预计在今年5月动工,工期约14个月,将在新建设园区升级部署数字智慧园区计划。”孙星说道。
自2021年起,博恩电器推进智能工厂规划项目,目前已达到数字化工厂三级水平。“2025年,博恩电器重点规划打造定制高端产品专属车间,从目视化、数字化、高端化等方面提升高端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目前,高端定制车间每天产出约200台产品,单项产品日产值达50万元,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智能小家电高端领域的竞争力。”梁永祥说道。
博恩电器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情况显示,市场需求旺盛,订单已排产至今年4至5月份,同比增长约20%。其中,烤箱、空气炸锅、咖啡机等产品需求尤为突出,这与市场智能健康化、年轻化消费趋势高度契合。博恩电器计划在4月份加开一条生产线,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此外,该公司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2024年已与南昌大学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并计划于今年与中山本地高校建立定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计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引入AI技术,走出独具特色应用之路
2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莱特电器”)的炸烤事业部车间,空气炸锅产线上,一线生产员工熟练地操作着自动螺丝机,将螺丝精准地打入内装构件;工人们正赶制订单,为新一年的生产目标开足马力。
“初八开工,第一天复工率就达到了80%。”伊莱特电器副总经理陈有斌介绍道,伊莱特电器订单主要来自国内外家电大客户,去年年底公司已经把第一季度的订单定下来了,生产计划比较有保障。
智能化改造是伊莱特电器发展的重中之重。除了已经建成的智能化一体化仓库外,伊莱特电器计划在2025年引入AI技术,增加智能化搬运能力,并在仓库内进行改造升级,增设大型设备,实现货物的自动装卸、入库和检验。“我们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发展战略的支撑,每年都在加大投入。”陈有斌介绍道,“今年的数字化改造费用预计超过两千万元,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3%以上。”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各行各业纷纷探索AI应用场景的落地。作为小家电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伊莱特电器积极拥抱新技术,在产品工业设计产过程中建设自主训练模型,与第三方联合开发AIGC设计平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AI应用之路。
“与一般的开源模型不同,我们的AIGC设计模型平台可以高效输出结果,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还避免专利问题。”陈有斌解释道,“AI设计中,我们需要将制造商的技术参数输入到模型中,以提高AI设计结果的质量、经济性以及可制造性,以便快速实现新产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