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到中山调研法治宣传工作
~~~——中山一坍塌老屋藏市级文保同款工艺,在中山城建集团匠心打磨下重现芳华
~~~——
~~~——
~~~——2024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积极开展履职活动,推动提案成果有效转化

 
2025年02 20
乙巳年正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2版 2025年02月20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旧”地升级还原旧韵
中山一坍塌老屋藏市级文保同款工艺,在中山城建集团匠心打磨下重现芳华
改造后的孙文中路133-137号建筑外观。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年味尚未全然消散,在石岐街道孙文中路熙熙攘攘的街巷之间,一座以青灰色砖墙构筑的老建筑,正于无声处悄然苏醒,重获新生。

  孙文中路133-137号,这座曾被判定为危房的229平方米老屋,竟然藏着市级文保同款工艺,在中山城建集团历时49天的匠心打磨下,以“修旧如旧”的姿态重现芳华。2月17日,记者跟随施工团队重返现场,重温一段被时光封存的城市记忆。

  本报记者 何淼

  危房改造

  揭开一段尘封历史

  “谁能想到,这座屋顶坍塌、墙体开裂的危房,竟藏着如此精美的古建瑰宝?”中山市建安物业拓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帆站在修缮一新的庭院里感慨。

  在2023年初启动的一次全面排查中,孙文中路133-137号被标注为“严重隐患”的危房引起项目团队注意:坍塌漏雨的屋顶、倾斜的木梁与杂草丛生的院落,掩不住石柱基础上隐约可见的祥云纹饰。

  清运出十余车瓦砾后,建筑轮廓逐渐清晰——二层砖木结构的屋宇,石木混合立柱撑起十字榫卯大梁,檐下木雕虽蒙尘却形制考究。“房子的结构和布局,看起来像是祠堂。”施工人员凭直觉推断。

  面对这座身份成谜的老建筑,项目团队开启“侦探模式”,希望能找到历史资料进行佐证。

  项目团队辗转了解到,“中山历史”公众号的自媒体博主“中山吱吱熊”对这幢尘封多年的老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收集了一批热心网友提供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中山县政年刊》(1929年冬)、20世纪30年代地图、报纸等,线索汇总均指向一个方向——该建筑可能是郭氏大宗祠。项目团队意识到,他们触碰到的,是香山古城文化的“历史遗珠”。

  “这幢建筑刚好处在香山古城的黄金线上,我们最初的目的是活化利用。”何帆表示,随着对建筑历史的进一步了解,项目团队决定在保护城市记忆的前提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精心修复建筑原有的结构和风貌,力求保全建筑的历史韵味。

  在时光褶皱里寻找建筑“前世今生”

  该项目由中山市规划设计院组建团队制定改造设计方案,他们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现场查看建筑结构布局,实地走访附近居民,全面了解这座建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

  “二楼梁柱榫卯咬合的精密程度,跟市级文保单位西山寺大雄宝殿如出一辙。”参与设计的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师郭桢权回忆,初见直径超40厘米的主横梁,感觉十分震撼。在一片断壁残垣中,深紫红色的横梁,散发出内敛的光泽,宛如沉稳的长者,默默述说着它的传奇故事。

  设计团队对香山古城内的古建筑进行踩点,发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山寺大雄宝殿的木梁柱、椽子、瓦片等建筑节点样式都和这幢老建筑一样,所以推断两者的建设年份相近。

  改造施工过程就像精细的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都有新发现。当中恒建工公司的老师傅用毛刷轻扫墙灰,一片牡丹缠枝木雕渐渐显露真容;小心翼翼地凿开那层厚重的水泥抹灰批荡,露出粗壮的原木拱构和精美的木雕纹饰。

  “改造施工过程巧妙融合了排危加固和古建筑保护双重理念,最终建成了城建集团首个老旧物业改造代表性项目。”何帆表示,项目团队在不破坏外围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构造柱、圈梁、格构梁对建筑进行整体加固,不仅有效保护了建筑的原貌,还显著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取得良好效果,为集团后续老旧物业加固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活化新生为中山文旅添色

  去年10月12日开工,孙文中路133-137号只用49天完成美丽蜕变。如今漫步修缮后的建筑,时空交叠的美学和谐统一。

  改造方案保留了岭南祠堂的岁月痕迹,同时糅合了中山侨乡建筑特有的南洋风情,与孙文西路沿街建筑风格相互融合。

  “我们要让老房子活在当下。真正的保护不是做成标本,而是让历史空间重新参与城市生长。”何帆表示,中山城建集团积极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强镇兴村富民“13388”行动要求,协助石岐街道加快推进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项目,用实际行动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孙文中路133-137号建筑的改造盘活是中山城建集团首个城市风貌建设、老旧物业改造以及市属国企投资运营“三位一体”新模式项目,创造了将城市风貌建设和老旧物业改造紧密结合,为中山文化兴城建设贡献了力量。

  目前,中山市建安物业拓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创新物业经营模式,孙文中路133-137号将于近期公开招租,计划邀请特色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文创小店、艺术工作室等业态进驻。这种“微改造+功能重组”的模式,既延续了建筑作为宗祠、民居、商号的更迭,又为老街注入了文化消费新场景。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