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莹莹
濠涌村历史纳入城市文化档案
活动在濠涌小学学生们朗诵书中篇章的琅琅读书声中拉开序幕。作者和出版方向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博物馆、中山纪念图书馆、中山市沙溪镇濠涌村民委员会、中山市龙山中学、中山市沙溪镇濠涌小学6家文化单位赠送了新书,这标志着濠涌村丰富的历史记忆正式被纳入城市文化档案之中,成为城市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濠涌记忆》从酝酿成书之日起,就确立了“跳出村子看村子”“从小窗口眺望大世界”的定位,不囿于濠涌方寸之地,立足高远,从历史的纵深挖掘本村故事,以小见大,透过濠涌村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观照岭南香山大时代的变迁。作者以该村方氏家族600多年历史为主要线索,从姓氏来源、人口迁徙、择地定居、族群关系、繁衍生息、文化遗存、乡音方言、海内外名人等方面展开,勾勒出濠涌村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时代洪流中方姓族人所扮演的角色,从小窗口眺望大世界。
该书不仅希冀留住一份珍贵的乡愁记忆,更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解读隆都文化、香山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样本。该书写作突破传统村史书写框架,将濠涌村600多年历史置于岭南文化、香山侨乡、世界华侨移民大潮的宏大叙事中。正如序言作者,著名文学评论家、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江冰教授所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家族的身后,都是大时代的风云,所有个人史、家族史也都是大历史的一部分。”《濠涌记忆》的出版,不仅是中山市“文艺精品项目”的成果,更彰显了民间与官方合力守护文化根脉的努力。
纵向历史脉络 横向全球视野
“这本书的作者、策划、资料收集者都是濠涌人,他们对这里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中山市水务局二级调研员方泽源作为嘉宾讲述了许多《濠涌记忆》写作背后的故事,在书籍写作的10年时间里,一批方氏后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资料缺乏、资金筹措等种种困难,大家初心不改,分工合作,为文本书写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一手素材。执笔者方嘉雯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梳扒史料,数易其稿,使得书稿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厚重。书稿的成功出版,背后是方氏后人守望乡村,致敬乡村,以文化回馈家乡的生动体现。
主题分享中,沙溪镇文联代主席阮卓卿表示:“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沙溪人,但也是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对家乡还有许多未知之处。”这本书以“纵向历史脉络”和“横向全球视野”的立体框架,激活了濠涌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不仅是对濠涌村历史的深情回望与讲述,也是对岭南文化的一次深刻挖掘与传承。他还表示,作为濠涌村文化村长,他期望能借助更多的力量对这本书进行推广,激发更多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让濠涌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濠涌村党委书记方建奋认为,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文化与历史“养分”,村委计划通过公众号、村史馆和公共场所对内容进行展示,并借助侨胞力量进一步推广这本书,让更多的村民和外界人士了解濠涌村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他期望通过推广这本书,能够点燃更多村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共同为濠涌村的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乡村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敦陶村族谱修缮者方浩燊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他利用业余时间曾多次赴澳大利亚、斐济等地探访濠涌村族人,正是《濠涌记忆》这本书让他得以与方氏海外移民有了联系,听他们口述历史。也正是这一本书,“让散落民间的记忆有了归宿,为后代留下可触摸的乡愁”。
“永远相信文字的力量”
作者分享中,方嘉雯以“方氏大宗祠原址上重建的小学”为例,讲述了几代村民对故土变迁的眷恋,并提到书中细节史料的考据之艰:“一段百字描述,可能需数月甚至数年的查证。”她坦言,“十年磨一剑”的写作过程,漫漫长路,青灯一盏,时常感到孤独,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为此书提供帮助和线索,这份孤独感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与书写村史“双向奔赴”的笃定。她深刻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更加坚定了她为濠涌村留下珍贵历史记忆的决心。“我永远相信文字的力量,对每一个人而言,对历史的最好致敬,就是书写新的历史。”她表示,正因为这份心中的执着与热爱,使得她笔下的《濠涌记忆》,不仅呈现了濠涌村的历史变迁,更融入了对方氏家族和乡土文化的深情厚谊。
“这本书也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年复一年的采访中,乡亲们分享的回忆或欢欣或沉重,都成为时代洪流中个体成长的缩影,也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方嘉雯表示,新书付梓后在社会各界和“朋友圈”收获的热烈反响让她倍感欣慰,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能为家乡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青年一代的荣幸”。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从一个侧面观照古老的隆都文化、香山文化、岭南文化,感受乡土叙事的魅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