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健
■单产刷新纪录,科技成“丰收密码”
目前,在大涌镇的田间,一幕幕“科技秀”正在上演:无人机盘旋作业,插秧机匀速“绣”出碧绿秧毯,勾勒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动图景。
2024年,大涌镇叠石村隆升合作社的晚稻单产突破511.34公斤/亩,超过全镇平均单产30%以上,荣获市级“2024年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奖”。该合作社负责人余龙生表示,这一高产纪录的背后是“良种+良技”双驱动的结果。在选种方面,合作社选用抗病性强、抗倒伏的优质水稻品种,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南晶香占’是近年来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特点,口感细腻,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余龙生说,而自动化育秧机、机械化收割、无人机飞防精准施药、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成为丰收的关键。
■政策助力,“粮策”升级三管齐下
据介绍,大涌镇实行耕地“扩容”行动,将450亩合同到期蔬菜地“腾笼换粮”,新增高标准农田纳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推动早稻种植面积达1800亩,同比增长20%以上。目前,全镇已全面完成秧苗培育和土地平整,插秧机正开足马力抢抓农时。
与此同时,技术赋能全面升级,全镇推广“南晶香占”“19香”等高产优质品种1400余亩,覆盖率达78%。生产主体引入自动导航插秧机、无人机植保等“黑科技”,实现精准播种、智能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
政策护航同样加码,大涌镇对粮油种植主体实施“补贴+服务”双保障:一是落实市级补贴,每亩种植补贴600元,切实减轻农户负担;二是建立“合作社+农户”托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育秧、插秧、烘干等全链条社会化服务,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确保种植稳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