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风花草香的时节,驻足回顾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履职足迹发现,中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监督、代表等人大工作各环节,用生动丰富的履职创新实践,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袁婵 张房耿
责编:陈吉春 视觉设计:解元杰
立法引领助推中山法治建设先行示范
2025年1月1日起,广东省首个生态领域协同立法—《中山市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珠海市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记者了解到,开展区域协同立法是党中央部署给地方人大的重要工作任务。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去年中山、珠海两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协同立法工作方案,拟定了调研协同、制度协同、审议进度协同的工作节奏,高质量推进前山河流域协同立法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冯镜华介绍,此次协同立法坚持选题小切口,围绕区域共同发展目标,打破了行政区域壁垒,将两市在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解决前山河流域跨区域治理问题,为大湾区协同立法,尤其流域协同立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积极探索区域协同立法,与珠海、江门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协同防治开展协同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因需应时、统筹有序推进新时代地方立法,为中山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例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明确了海绵设施运营维护责任原则,围绕政府职责、专项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体系。排水管理条例则理顺了排水管理机制,攻克了管理界面交叉问题,为强化排水设施全过程监管提供了制度依据。
据悉,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探索低空经济领域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制度安排,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的合作,为低空经济联合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发挥监督职能服务中心大局
2024年12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居住在中山的11名省人大代表前往小榄镇视察“百千万工程”情况。来到永宁社区孖蒙涌,阳光照射下的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的三角梅开得正旺。
省人大代表李毅观察后感叹道:“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榄镇永宁社区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其河涌治理和统一规划经验值得其他镇街学习。”
自去年年初,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关于聚焦“强、美、治”目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议案》确定为大会“一号议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中山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履职活动,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以视察监督等形式,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在监督推动下,“一号议案”确定的8项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中山“经济强 城乡美 社会治”蓝图一步步变成实景画。
这只是人大发挥监督职能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科学谋划好监督工作。在经济领域,中山人大聚焦财政经济领域,创新监督模式,2017年构建人大预算监督联网平台的举措在全省独树一帜;在营商环境领域,2023年10月,经市人大常委会推动,“中山企业家日”应运而生,为中山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筑牢坚实保障。
此外,中山人大在人居环境领域贡献监督力量。2019年,中山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全市城镇燃气管理工作相关问题召开专题询问会,借助媒体直播形式,将整个询问过程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
2022年,中山人大将水污染治理确定为“一号议案”。经过3年持续监督,当前,城镇建成区内黑臭河涌已基本消失不见,治水核心工程接近尾声。新建的污水管网长度超560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实现了98万吨/日的显著提升。超过1200个居民小区、4000多个工业厂区率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改造经验更是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代表履职为中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截至2024年12月4日,深中通道总车流量突破1300万车次,日均约8.3万车次。截至2025年3月,深中跨市公交专线客流量突破200万人次。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世界的目光聚向珠江口,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大湾区翻开“大桥经济”新篇章,为中山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深中通道建设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也离不开人大代表们的履职努力。在2013年、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中山的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领衔联名多名代表,分别提交了《关于加快深圳至中山跨江 (珠江)通道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深中通道A3方案立项的建议》,为深中通道项目加快建设贡献了人大力量。
这些年来,中山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成果数不胜数,为中山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人大贡献。一份份亮眼的成果是代表履职能力的体现。近年来,中山人大将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置于重要位置,通过健全代表学习培训制度,采用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包括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全面提升代表的综合素质。
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中山人大讲堂为例,截至目前,已举办10期培训课程,邀请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专家为代表们带来全面且深入的知识讲解。活动累积参与人数已达1.1万人次,有效提升了代表履职能力。
“中山人大讲堂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有法律知识学习,还重点讲解了市委中心工作的内容,通过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学习,横琴方案,前海方案,苏州经验等介绍,提升了我们对于治水、‘百千万工程’等方面的实地调研水平,为我们提建议提供了保障。”回忆参加培训时的感受,市人大代表王雨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