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要闻 新闻列表
~~~——
~~~——
~~~——
~~~——
~~~——
~~~——
~~~——近五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5年04 01
乙巳年三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5年04月01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3个新物种
  本报讯(记者袁婵 通讯员 陈健)近日,国际动物分类学专业杂志ZooKeys刊发论文,报道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并命名的3个蜚蠊新物种-白骨螱蠊Nocticola baiguensis、心形螱蠊Nocticola cordiformis、翅突螱蠊Nocticola appendiculata,一举将中国动物分类鉴定检索表中蜚蠊目螱蠊属物种数量从2种增加到5种,不仅在该属动物的中国分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也进一步丰富了该中心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的实物资源库和数字化标本库。

  据介绍,2024年,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团队与广西桂林科研人员、科考兴趣爱好者共同对当地溶洞中分布的蜚蠊开展考察,首次观察到洞穴中蜚蠊与某种蚂蚁的共生现象。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综合采用形态学鉴定和DNA条形码检测技术深入开展物种研究,确认此次发现的3个蜚蠊种类在系统发育分析方面与拉丁蠊亚科之间存在紧密的亲缘关系,此前国内外均无相关报道,属新发现的蜚蠊目螱蠊属的3个不同螱蠊新种。研究论文中,科研团队分别详细描述了其分类学鉴定特征及相关生活习性。

  由于长期栖息于光线昏暗、食物资源有限的洞穴环境,该物种的复眼数量较之常见蜚蠊明显减少,体长不超过5毫米,形态特征与现有已报道蜚蠊物种存在明显差异,且食物来源主要为病毒高风险宿主-蝙蝠的排泄物和遗体、昆虫遗体及其他微生物,存在较高携带、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螱蠊属物种在蜚蠊分类领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新物种的发现对研究生物演化、了解生态环境变化、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和谐共存有着重要意义,其与共生蚁类等在系统进化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据了解,长期以来,中山海关技术中心依托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立足国门生物安全需要,大力推动病媒生物实物资源库和数字化标本库建设,创新研发病媒生物智能检测鉴定技术,着力提升科研技术在口岸生物安全防控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国门安全守护的技术支撑职责,体现了海关技术机构在保障国门生物安全中的担当和作为。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