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陈陈 通讯员 朱静漪
■著作权等侵权占比超九成 家电等产业成“重灾区”
知识产权是创新动力的根基所在,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确保知识产权各项权益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支撑。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挂牌成立,开启了该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新篇章。
作为中山法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重要的五年,2020年至2024年间,全市两级法院优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机制,加大知识产权民事侵权判赔力度,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7064件,诉讼标的总金额达101471.43万元,审结16901件;严厉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413件,判处刑罚575人;加强对知识产权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受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12件。
《白皮书》显示,五年间,知识产权案件总体收案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审结率逐年提升。案件类型高度集中,著作权、商标权纠纷占据民事案件的97%,假冒注册商标类刑事案件占比62.4%,暴露出“傍名牌”“搭便车”现象仍未根治。家电、服饰、灯饰等传统产业成为侵权“重灾区”,卡拉OK行业著作权侵权频发,揭示产业集群仍处“仿造经济”阶段。值得关注的是,商业秘密侵权案件逆势增长,涉“跳槽”员工泄密占比突出,凸显核心资产保护短板。
记者还留意到,侵权形态正呈现出“双轨演变”的特点:线下专业镇街与线上网络平台成主战场。传统镇域经济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的集聚优势,正被异化为侵权温床,市场活力与监管滞后矛盾凸显。数字经济侵权、涉刷单炒信、抢注类似商标、域名等新类型的不正当竞争纠纷不断涌现。维权模式呈现商业化转向,涉外案件数量整体增长,外资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信心不断增强。
■强化关键领域司法保护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面对知识产权案件呈现的诸多特点,中山法院积极应对,通过依法界定知识产权归属、规范知识产权交易关系、制止侵权行为、严惩知识产权犯罪,充分发挥了司法审判在保护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中的职能作用。
针对涉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案件,中山法院建立了知识产权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或小额诉讼程序,缩短审理周期,实现快审快结。同时,探索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改革,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和标的额大小,将案件分为繁简两类,分别由不同的审判团队进行审理,进一步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高审判效率。
“我们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知识产权案件的网上立案、在线庭审、电子送达等功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桂兰表示,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提高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效率,满足了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司法需求。
发布会还公布了2024年中山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为创新主体、经营主体、社会公众等多维度主体提供司法指引,为地方政府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及产业政策优化提供司法建议。
下一步,中山法院将树牢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审判理念,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继续创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强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关键领域的司法保护,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进一步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着力破解知识产权审判难题、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效、扩大知识产权审判的社会影响,积极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努力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