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经济 新闻列表
~~~——沙溪镇已有超100家服饰企业完成数智化改造,呈现“快好省”的发展格局
~~~——横栏花农从“单兵试水”到“雁阵齐飞”,不断升级尝试新品种,打破传统苗木利润微薄困境
~~~——铧禧科技构建溯源体系,推动全产业链实现数字化协同
~~~——
~~~——
~~~——

 
2025年04 29
乙巳年四月初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5年04月29日 经济 扩展 收缩 默认

“一朵花开”带动“百花齐放”
横栏花农从“单兵试水”到“雁阵齐飞”,不断升级尝试新品种,打破传统苗木利润微薄困境
三沙花卉协会会长吴有根向记者介绍蓝花鼠尾草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文波 摄
  本报记者 柯颂 通讯员 黄细标

  4月28日,横栏镇花木基地连片的田垄间,花农陈仲坤正俯身察看新抽芽的彩霞变叶木——巴掌大的叶片泛着橙红渐变,在雨水的折射下如打翻的调色盘。这片曾经种满传统绿化树的土地上,如今能撞见狐尾天门冬的“雪羽”、朱顶红的“红灯笼”、金花茶的“黄金瓣”,千亩花境植物正绘就五彩新画卷。

  ■破土

  两元小苗遇上“万元田”

  七年前的横栏花田,还是小叶榕、黄榕的天下。“最便宜的时候,一株小苗只卖两块钱,刨去人工地租,利润薄得像刀片。”三沙花卉协会会长吴有根蹲在蓝花鼠尾草的种植区一边回忆,指尖一边摩挲着即将绽放的花苞,“2018年,五沙村的高献力带回了金花茶苗,这种金黄花瓣能泡茶的‘贵族植物’,单株能卖50元,一下子炸开了锅。”

  高献力的试验田成了“活广告”。当年秋季,金黄花海漫过田埂,茶商开着轿车堵在花田,每公斤烘干花朵收购价高达8000元。“头年投了20万元,怕技术跟不上,每天蹲田里记生长日记。”高献力说,“现在每亩产值是传统苗木的20倍,周边20多户跟着种了100多亩。”

  但转型初期的田埂上,更多是观望的身影。吴志伟站在200亩狐尾天门冬种植区前,指着如狐狸尾巴般蓬松的绿植说:“2019年看到陈仲坤试种彩霞变叶木,第一笔育苗钱就投了30万元,老婆天天唠叨‘万一死苗咋办’。”他坦言,传统苗木每亩投入几千元,花境植物光种苗就得上万元,技术门槛更高——土壤pH值要精准到6.5,浇水得算准时辰。

  ■破局

  从“单兵试水”到“雁阵齐飞”

  转机出现在2020年的横栏花木展。陈仲坤带着1.2米高的彩霞变叶木盆景参展,被澳门客商当场签下5000盆订单。“叶片会随光照变颜色,从珠三角到港澳,市政绿化、庭院景观抢着要。”他掀起遮阳网,青壮小伙们正将一人高的植株搬上货车,“现在每亩年产2000盆,每盆最低卖20元,比以前种绿化树多赚3倍。”

  先行者的田埂成了“实训课堂”。吴有根牵头成立技术小组,每月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地头开课,手机里存着300多张病虫害照片;高献力把金花茶种植经验编成顺口溜,“春剪枝、夏遮阴、秋保花、冬控水”在花农间口耳相传;吴志伟开发出“高度分级定价法”,30厘米高卖6元,50厘米卖8元,标准化种植让采购商来了就不想走。

  “最关键是看到真金白银。”五沙村花农李大姐蹲在刚翻整的田地里,新种下的毛地黄正舒展叶片,“陈叔家去年盖了新房,我家今年改种5亩,协会担保贷款,技术员几天来一次,怕啥?”数据显示,2024年横栏花境植物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较2020年增长10倍,品种从5个增至20余个。

  ■破界

  从“田间经济”到“全链升级”

  在六沙村的花木基地,工人熟练地给狐尾天门冬套上定制包装袋。珠海采购商黄先生站在一旁扫码付款:“这里装车、检疫、运输全流程服务,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到珠海工地。”横栏花木的“全链优势”正成为转型加速器——镇里建成3个智能温室育苗基地,引进自动灌溉系统;物流园开通港澳专线,实现“次日达”;甚至衍生出花盆定制、景观设计等配套产业。

  澳门一高校的杜先生摸着朱顶红肥厚的花剑感慨:“澳门寸土寸金,这种高观赏、耐运输的花境植物太抢手,去年我们采购了2万株,今年订单翻番。”市场反馈如催化剂,推动花农从“种得好”向“卖得巧”转变:有人开发“家庭园艺套餐”,将狐尾天门冬与矾根搭配成组合盆栽;有人试水电商直播,开播半小时卖出800盆大花海棠。

  ■转型启示

  当“传统根系”长出“创新新枝”

  站在五沙花木大道上,吴有根指向远处正在铺设滴灌管道的新地块:“传统苗木像‘大路货’,花境植物是‘精致菜’,关键要敢换脑子、换品种。”他算了笔账:全镇花木种植面积3万亩,若30%改种花境植物,年产值可新增2亿多元。

  采访间,陈仲坤的手机弹出新订单——香港某楼盘订购500株造型狐尾天门冬。“五年前怕亏本,现在怕不够卖。”他笑着擦去额头的汗,“你看,连地里的蚯蚓都跟着‘升级’了——以前钻绿化树底下,现在都往花境植物的腐殖土里钻。”

  风过花田,万千花叶沙沙作响,如同千万个转型故事在生长。当传统花木之乡埋下创新的种子,土地回馈的,终将是比花期更长远的丰收。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