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四代检测装置看上去体积最大,但却是最轻的一个。最新的检测装置材质由不锈钢改为铝合金,重量从十几斤降至四五斤,用于观察油品的玻璃视窗也换成了高清钢化玻璃,实现全密闭式操作。油品出库前一般都会经过质量把控,但需要防范油罐车在运输途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比如暴雨等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导致渗水。
“为确保试水膏遇水变红,卸油前把它涂抹在量水尺上,当油品充满整个装置,我们就能透过视窗观察是否含水和杂质,确保油品100%合格。”杨应标说。
升级后的第四代检测装置为杨应标团队捧回了2021年广东石油“粤油创e星”大赛“金星奖”奖杯,2024年荣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评选二等奖。2023年,该装置在广东石油辖下2300多座加油站投入应用,年可减少油气排放1460吨,年创效1519万元。
■改良降温喷淋装置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不少加油站也随之增加了充电业务。为防范充电环节的突发状况,如因电池温度过高着火等,杨应标团队制作了一个降温喷淋装置。
初代的喷淋装置是一个长约80公分的镂空长方体,里面折叠放置了数根喷淋管道。一旦发生电池着火,即可组装装置并放到车底电池位置,立即进行降温和精准喷淋。二代喷淋装置经过改良后,结构变为长两三米的“水管”,上面设有5个喷嘴,出水量更大、射高达一米。
“二代装置省去了组装过程,使用起来更便捷,目前正在调试中。这些降温喷淋装置至今未曾正式使用,也希望不会有用到它的那天。”杨应标说。
■创新工作室人才辈出
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油品数质量实操培训基地……在杨应标的工作室门口,挂着许多牌子。虽然只有44岁,但这位年轻的“老师傅”已经培养了60多位优秀的技师和青年后备人才。
“只有多学技术才有出路。”刚入职时,杨应标只是一名中专生,但他并不认命。学历不行就自学取得本科学历;技术不行,就发挥模具专业的优势,手工绘制设备模型图;遇到不明白的电路,到现场每根接线端子逐个对照……“一个人是不是被人尊重、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为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杨应标说。
2019年5月,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三名同事在杨应标的带领下开展各类业务和设备小技改项目。在“传帮带”作用下,如今,工作室有高级技师4人、经济师1人,除了进行技术研究工作,还承担了员工培训事宜,并在“3·15”等节点到商圈宣传油品质量计量知识。
除了杨应标,工作室还有多位成员分别获得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以及中山市劳模等荣誉称号。其中,广东中山石油城区分公司副经理杜裕宁在2022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后,便独立成立了新的工作室,扩大技改攻坚范围。
在杜裕宁眼中,杨应标是认真严谨的人,对待每一项设备研发、每一个研究课题都精益求精。“他不光发挥自己的专长,还会带着徒弟去做,很有耐心地和大家研讨技改。从他身上,我也学习到如何去‘传帮带’,让学员发光比自己发光更重要。”
本报记者 黄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