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近一年来,中山影视城、香山古城、中山华侨城欢乐海岸、环五桂山旅游带等景点景区不断完善升级。同时,大湾区城市之间文旅协同也在加速。5月19日,中山联合珠海,联动香港、澳门、深圳旅游行业及网络社会组织,启动“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日活动,以“政府引领+行业协同+社会参与”模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合作走深走实。
中山文旅如何借深中通道与湾区城市加快协同,展现中山“人间烟火气 湾区好生活”的文旅招牌,让中山成为湾区游客的“必到之地”?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旅游、城市研究等方面专家进行探讨。
林丹彤
中山文旅业“出圈”的六把钥匙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2024年7月1日至7月28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67.30万人次,同比上升128.52%;其中过夜游客108.23万人次,同比上升66.25%;旅游收入25.45亿元,同比上升99.10%。2024年国庆假期,中山接待游客超340万人次,文旅收入约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95%。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58.55万人次,同比上升近两成。旅游收入8.81亿元,同比上升22.53%。今年“五一”假期中山市策划了200多项文旅活动,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上述数据显示,增长速度已明显回落。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相较于深圳、香港这样的繁华都市来说,中山市就像小家碧玉,生活节奏比较慢,且消费不高,短期内是有吸引力的。但是热闹背后问题也很明显:文旅产品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多数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停留在静态展示阶段,缺乏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标准化和数字化不足。文旅消费还是“快餐式”为主,很多游客拍完照就走。怎样把握住深中通道的红利,将珠江东岸游客的“玩个新鲜”变成“玩上瘾”?怎样借势提升中山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怎样将文旅业打造成中山市的经济增长引擎?以下分别从策划、规划、产品设计、服务质量、营销、保障措施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见。
■一、策划在前。凡是能成为现象级的旅游目的地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前期的策划,大如国家级的旅游目的地如“花园城市”新加坡,小到一个景区如无锡的拈花湾,甚至一条街巷如成都的宽窄巷子,策划的重要性一再被提起。策划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空缺,匹配自身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然后才有可能。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理论上应当比湾区其他城市拥有更庞大的客源市场,应当成为“湾区度假中心”。按照“湾区度假中心”的定位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并大力宣传。
■二、规划周全。从纵向时间维度看,应当考虑近中远期配合,资金有限,优先着重开发知名度高的旅游资源和相对成熟的区域,如南朗片区、香山古城片区;中期开发潜力大交通便利的环五桂山片区;长期以孙中山IP为核心,串珠成链,强化“孙中山文化资源+”主线,形成有机整体,使游客获得连贯且深入的游览体验。从横向空间维度看,整合岐澳古道、温泉湿地等资源,打造“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美食寻踪”立体产品体系;依托香山书房等新空间培育文创生态,借力深中通道构建大湾区文旅协作圈,以数字化营销讲好“香山故事”,推动文旅从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赋能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用文化独特性吸引人,用产业纵深度赚到钱。
■三、产品设计要有独特性。中山市以人文旅游资源最为丰富,但展示方式以静态为主,不能满足游客的深度体验需求;岭南水乡肌理如五桂山、温泉适合休闲,但玩法不新颖,没有独特性。得把“文化老本”端上台面:孙文西路的骑楼别只让游客拍照,要讲讲南洋商号的故事;疍家渔村别搞假渔船摆拍,要让人试试摇橹撒网、腌一夜咸鱼;乡村旅游别搞得像个小城镇一样,要保留乡土气息,多搞摘荔枝、听咸水歌的实在体验。配套也得“走心”——旅游公交串联景点,老街巷里藏几家有岭南味的民宿,夜市摆点咀香园杏仁饼、三乡濑粉的地道摊档。别只想着当“深圳后花园”,得让游客住下来,早晨去茶楼听阿伯“吹水”,晚上到岐江边看打灯的老码头,过夜游客对目的地的经济贡献比一日游游客要高很多。那么,让游客住下来需要哪些条件呢?第一,要有足够多的吸引物。第二,要有体验感好的特色住宿。要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既要有经济实惠的大众化产品,又要有体验独特的高端产品。第三,夜间旅游消费供应常态化。夜间表演的方式要与时俱进,多用声光电,无人机,少用烟花、避免非遗过度商业化,要考虑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体验,其中涉及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产品开发的完整性、服务的优越性和社会氛围的愉悦性。从整体来看,中山市社会氛围是友好的,文旅业的服务态度也是比较好的,但是节假日游客量激增的情况下,要考虑采用数字技术等现代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应对能力。另一个重点是保持新鲜感。显性资源可以从形式创新方面着手,比如景区翻新、扩容,菜品推陈出新等;对隐性资源的持续发掘利用,比如对非遗的开发利用,对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用八个字简单概括,投其所好(针对客源),无中生有(针对资源)。
■五、复合营销。中山文旅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营销活动,知名度有待提高。结合孙中山诞辰等节点策划大型活动,针对港澳及海外华侨群体推广“寻根之旅”,利用“古镇灯饰博览会”“慈善万人行”等历史较长、知名度较高的会展和节庆活动捆绑营销,与明星网红合作拍小视频宣传,和澳门、深圳联合推广,承接更多长途旅行的游客,联动大湾区城市打造孙中山足迹主题游线等等,注意要及时复盘,找到性价比高的营销方式,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先有吸引人的产品,再讲解文化内涵。90后80后是消费主力,要研究他们的喜好,宣传内容不能“太老实”,不能只强调“伟人故里”。
六、保障措施。第一,人力资源保障。文旅行业是创造性行业,人才是创造性的根本。长期以来,不少管理者总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花高价请外地机构做的规划方案水土不服,却忽视本土专业人士深耕中山的价值。第二,制度保障。好的构思能否落地,主要受制于制度和资金。理顺管理体制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极为重要。多头管理、下级部门行政级别竟然高于直接管理部门、外行管理内行,这些情况在调研中并不鲜见。第三,融资保障。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融资,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融资成本。
把握住深中通道开通初期游客的好奇心,能为中山市带来巨大收益,但是千万要保持清醒,切莫以为短期激增的客流量是常态,相反,如果在大量游客涌入的时候没有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将会起到反作用。所以,中山市文旅业当前的任务是,不仅要吸引珠江东岸游客过来,还要设法让他们再来;不仅邀请他们来观光、品美食,还要让他们住下来,逛商场、看演出、深度体验中山市的休闲氛围,将他们变成休闲度假的常客。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广东省地理标志专家)
海越
立足本地优势,连片打造旅游目的地
中山文旅如何借助深中通道实现新一轮提质发展?笔者近日通过走访中山曹边村、圣狮村等村落,形成了一些粗浅想法。
■一、立足本地资源,探索灵活的运行机制。笔者曾于英国留学,游历过十几个欧洲国家,其中不乏以文化遗产作为核心旅游吸引物的目的地,如雅典、布鲁塞尔、杜布罗夫尼克等。在这类地区的文旅发展模式中,基层工作者拥有非常强的自主权。譬如,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基层管理机构联合博物馆、餐饮业者等,于古城地理范围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古建修缮、旅游者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非常强的决策影响力。基层机构甚至推出了“杜布罗夫尼克通”(Dubrovnik Pass),让游客每天几欧元就能免费搭乘公共交通并畅行几近所有景点。游客们省去了门票、交通费,增加了预算宽裕度,变相也会增加在纪念品、餐饮等的消费,为文化遗产旅游区的居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中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传承中,各个镇街、各村落的基层工作者是否也能获得一定“放权”,立足本地资源,决定所在区域的非遗保护模式与文旅发展架构,自负盈亏?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中山沙溪镇圣狮村为例:该村社区治理“2+8+N”模式的“N”模块有些“自主决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根据需要,组建若干社区社会团体组织,既有村两委牵头、乡贤助力的慈善公益组织,为村民提供公益服务,又有以“四月八”节庆等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引流,推动本地文旅发展。而代代传承的圣狮公益精神既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圣狮人回流乡村,投入家乡建设,又能激励村民参与非遗保育与旅游经济。
■二、非遗“探索地图”,让文旅“串珠成链”。笔者在大理州对洱海周边的古城、喜洲、漾濞等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洱海周边的汉、白、彝族等多民族非遗,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以文化线路的形式向环洱海旅行者展示丰富多彩的大理非遗。同样,中山也可以系统、深入挖掘各镇街的历史文化传统、岭南风格非遗代表性项目,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明确这些传统、非遗代表性项目背后隐含的地理关系,整理出一张有明确主线的中山非遗“探索地图”。旅行者们就像集邮一般,在地图中找寻中山非遗的印记。一方面,能激发旅行者们的积极性,把旅行与走遍地图的成就感联系起来,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地图、线路等地理工具能整合中山的非遗资源,打通各镇街间的知识壁垒,共同发展。以曹边村为例,如何整理出融合曹边历史资源、华侨故事、在地文化的曹边非遗“探索地图”,是值得探索并努力的事情。
■三、中山文旅“出圈”,需高位统筹发力。无论是曹边村、圣狮村,还是位于中山东部的左步村,目前的文旅发展策略仍然像是“各自为战”。然而,对于来自深圳等珠江口东岸的旅客而言,以“一日游”“三日游”等方式打造非遗村落旅游项目,会更有吸引力,如,曹边村可以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吸引物,融入五桂山旅游风景区的康养、山水旅游发展中来,成为游客体验五桂山全生态旅居的“桥头堡”。这样一来,曹边村专精于历史非遗的保育、发展,无须在其他领域有过多投入,节约经济成本,实现遗产旅游可持续。因此,中山的文旅发展必须要高位统筹,立足本地优势,连片打造旅游目的地。
(作者系伦敦大学学院地理学系城市研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比较中国研究双硕士毕业生)
谭海波
让文旅在产城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
火炬高新区富集海、山、河、林旅游资源,花、鸟、鱼生态资源集聚,特色美食云集,工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乡村和城市环境优美。如何借势深中通道,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火炬高新区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火炬高新区文旅部门将从创新招商机制、完善服务配套、深耕工业文旅、推动文旅融合、强化区域联动等方面着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创新招商机制,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招引好项目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今年3月,火炬高新区组建高新产业指挥部,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重点企业服务工作。在下设的7个产业链招商指挥部中,现代农业与文旅产业首次入列,形成了“高位统筹、精准聚焦、力促实效、服务提质”的文旅招商新格局。在指挥部的强力领导,以及火炬高新区教体文旅局、各大总(集团)公司的有力推进下,今年4月,湾区军事国防教育博览园项目和“民众碧带”海口粮仓滨江景观项目顺利签约。
■二、完善服务配套,提升文旅高品质。文旅是改变“工业强、商业弱”现状的“助推器”。经过三十多年的工业发展,火炬高新区在城市发展上,面临功能单一化、空间品质滞后等问题,急需通过文旅项目布局(如工业旅游、文化街区),将生产空间转化为体验空间,填补城市商业、休闲功能短板,推动从“生产单元”向“生活共同体”转型,实现城市功能重塑。
2024年开始,火炬高新区文旅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山富逸城TopPark的开业,全面升级中山线下消费体验,并带动濠头片区消费升级。先后签约维纳斯皇家、全季酒店等多个中高端酒店品牌。作为区域首个国际五星级酒店,火炬高新区皇冠假日酒店项目将于2025年8月试营业。基于城市、乡村、园区于一体的特点,火炬高新区将以大型商圈、品牌酒店为引领,打造“商圈+”消费链,带旺城市消费经济,加速产城融合。
■三、深耕工业文旅,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从全国来看,工业旅游已成为文旅业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炬高新区工业旅游起步早、聚集度高,是中山市乃至大湾区较早布局工业旅游的区域。全区现拥有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参宫野山参文化博物馆3个AAA级景点,以及德羿瑞翔巧克力工场等一批工业旅游景点。作为火炬高新区文旅的名片,工业旅游发展经历了从“企业自发探索”到“政府系统规划”的演进过程,下一步,火炬高新区将通过老字号品牌活化,通过建设文化博览馆、开发 DIY体验项目,将生产流程转化为文化消费场景,通过“保护+创新”模式,将其转化为文旅新地标。同时,通过工业遗产创新利用、新兴产业场景化呈现,聚焦“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三大产业园建设,设计“科技工厂参观+未来产业体验”线路,打造“工业旅游 2.0 版”。
■四、推动文旅融合,塑造区域文化新品牌。文化转化是丰富文旅内涵的重要抓手。火炬高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咀香园杏仁饼制作工艺、酱油酿造技艺(中山酱油酿造技艺)、濠头郑家棍、东乡民歌、大环华佗信俗、中山林家醒狮、民众水乡传统糕点及礼饼制作技艺、民众三墩碌鹅传统烹饪技艺、扒禾桶等9项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107处不可移动文物。张家边、江尾头、大环、大岭、濠头、新平、接源、群安等村落(社区)的“古事古韵”极具品鉴价值。为此,火炬高新区将逐步构建“文化基因解码—场景载体建设—体验产品开发”的转化链条,将东乡民歌、中山林家醒狮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景区演艺,开发“非遗工坊体验游”。以大环、濠头社区为重点,修复古祠堂、古巷道,建设粤乐文化研究中心、传统美食街,打造“可阅读的村落博物馆”,形成“一村落一主题”的文化体验单元。通过“一带一乐一园一街”布局,推进北部沿江工业旅游风光带建设(一带);以弘扬吕文成粤乐文化为核心,完善粤乐设施和研究中心布局,推进大环精品文化特色村建设(一乐);开展国防教育博览园建设(一园);打造濠头历史文化街区(一街),构建层次分明的文化体验矩阵,实现从“文化资源富集”到“文化体验标杆”的跨越。
■五、强化区域联动,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城市与城市之间融合互动,不仅带来“人流量”也将催生“消费量”。去年,深中通道开通之际,火炬高新区率先与深圳龙岗区联合举办“深中同行 ‘荷’你有约”中山火炬高新区2024荷花文化周活动。为深化大湾区文旅协同,今年5月,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坐地铁(城际)游湾区”科普线路,串联广州地铁与中山城际资源,吸引广深游客到火炬高新区休闲旅游,带动跨城消费。接下来,将与广深等大湾区城市在“工业+研学”“工业+赛事”等领域横向联合、资源互补,在交通互联与服务升级、跨区域合作与品牌共建、政策协同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更多新型文旅业态,推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火炬高新区教体文旅局副局长)
廖一鸣
以城市漫步(citywalk)感知香山古城历史文化沉淀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新老城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老城区的公共设施和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尽管如此,老城区也沉淀了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正是城市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构建“一人、一山、一城、三海、推进八大重点工作”的“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旨在打造“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的文旅地标城市。其中“一城”就是做好香山古城的保护活化利用,是中山文旅发展的重中之重。
香山古城主要位于石岐街道,浓缩了中山八百多年的建城史,是香山近代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山人民的集体记忆所在。根据统计,石岐街道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4处、历史建筑67处。这数十处历史古迹,代表了中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承载了香山古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香山古城步道的规划建设旨在通过“小切口”讲述“大故事”,激发老城区新活力,进一步提升香山古城的文化魅力、品位与价值,打造中山文旅新亮点。
笔者建议规划建设“香山古城步道”,即科学设计步行线路将历史古迹串连起来,“串珠成链”,将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历史碎片重新耦合叠加起来形成整体,让游客以城市漫步(citywalk)的形式感知香山古城的历史文化沉淀,切实感受文化兴城的魅力。规划建设“香山古城步道”可以学习借鉴世界上最著名的历史古迹步道——美国波士顿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类似的还有香港孙中山史迹径、长沙历史步道、重庆山城步道和福州“双金”城市慢行步道等等。从路线规划、线路标识、设施配套、品牌包装宣传等各个方面,这些成熟的历史古迹步道都有参考价值。
(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
叶德润
用好水乡资源,
发展水上文旅产业
中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岐江河,作为中山的母亲河,水流平稳、风光宜人。充分利用我市水乡资源,打造好集水上美食、购物、亲子游船等一体的文旅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可以为我市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大力推动中山文旅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山可借鉴国内成功的河道文旅项目开发及管理经验,如天津海河、深圳湾步行道、福建长汀古镇等,并与我市相关文旅重点项目统筹建设,将水上文旅项目与香山古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曲水流芳、人才公园建设、岐江公园改造等建设项目同步开展。结合岐江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开发小龙舟和小艇的竞赛活动、游客漫游岐江、水上婚嫁花艇表演、咸水歌对唱、水陆联动的光影展演等多样化的水上文旅项目。
(作者系广东凯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