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石岐街道的一处无人机培训基地,38℃的高温肆意炙烤着草坪,数名学员正全神贯注地仰头操控着黑色的无人机。人群中,刚拿到高考成绩单的小林额角汗珠滚滚而下,他却顾不上擦拭——他操控的中型无人机正在完成“8字航线”考核,这是考取无人机执照的关键一环。“全班同学一半以上都在打听无人机考证的事情。”小林的话,不经意间揭开了中山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冰山一角。
■华尔街求学 石岐街创业
在石岐培训基地的遮阳帐篷下,梁若琳递过一杯冰镇柠檬茶。这位拥有美国纽约大学管理学本科学位、乔治敦大学市场营销硕士学位的女子,曾在德勤管理咨询与联合国支持基金会实习,而她的丈夫袁嘉骏则是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杰出毕业生。两人在上海的外企及独角兽公司享受着高薪待遇,却在2022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中山发展,并在2024年敏锐捕捉到低空经济的风口,毅然决定创办一家无人机培训机构。“中山要发展低空经济,但连考取无人机飞行执照的基本流程都鲜有人知。”梁若琳指着训练场介绍道,“深圳的无人机驾照培训需要脱产学习26天,这对中山的上班族来说,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了。”
正是洞察到了这一市场需求痛点,2025年3月,这对夫妇成立了无人机培训机构,首期就招收了50余名学员,其中高三毕业生占比高达67%。
■旧厂房里孕育“天空经济”
在培训基地的隔壁区域,数台工程机械正紧张有序地作业,为培训机构二期项目进行土地平整。“半年前这里还是个杂草丛生的废旧车场,”梁若琳站在施工现场介绍,脚下的泥土还散发着新鲜翻动的气息,“二期建成后,这个占地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训练基地将成为中山主城区最大的无人机综合实训中心。”
在场地一角,“菠萝哥”正熟练地操控无人机模拟菠萝运输。这位神湾果农的身影成了培训基地的活广告:“以前用驴驮菠萝下山,现在考证后能用无人机吊运,100亩果园省了20个劳力。”梁若琳翻开学员台账,像“菠萝哥”这样的转型者占了30%,有人拿证后承接电力巡检,有人加入农业植保队,“考证费1万多元,但月收入能翻三倍,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一位刚从某企业辞职后前来考无人机驾照的黄姓学员介绍道。
在无人机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却良莠不齐的行业现状下,梁若琳深知合规经营才是立身之本。“CAAC无人机执照是合法飞行的基本门槛,”她强调道,“但很多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在安全设施和培训质量上大打折扣。”为此,他们不惜重金投入:训练场四周竖起了专业防护网,仅安全设施就投入了30万元,是普通小型机构的数倍。
袁嘉骏补充道:“无人机培训承载的不仅是设备操作,更关乎法规意识、责任担当和技术传承。我们见过太多教训。”袁嘉骏指着防护网说,“有些机构连基本的安全围挡都没有,学员操作失误导致桨叶伤人的事故时有发生。”梁若琳语气坚定,“从空域申请,到经验丰富的教练,再到每年每台培训机高达6000元的专业保险,我们坚持用最高标准守护每一次起飞。”
■从培训到研发:
全链条发展的雄心壮志
正午时分,培训基地的帐篷下聚起了一群年轻人,有人热烈讨论穿越机赛事,有人比划着农业植保方案。梁若琳端来新的茶饮:“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无人机社区’,考证只是入场券。”他们正与中山、珠海、深圳的企业合作研发工业级无人机配件,用精密工业塑料工艺替代碳纤维,“未来无人机会像汽车一样普及,必须过成本关。”
“低空经济不仅仅是直升机通勤,更是让老百姓能摸得着的技术。”梁若琳望着天空,无人机划出了一道亮丽的弧线,“你看这些学员,他们今天考的是执照,明天可能就改变一个行业。”
当被问及给归国创业者的建议时,袁嘉骏放下了手中的无人机遥控器:“从国外读书回来的人往往会心高气傲,大多会只说不做,但是别等万事俱备再行动,可先起飞,冲上云霄再调整航向。”“他们夫妇确实敢做敢为,也真正做出了成绩,为中山的低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山市海外归国人员协会会长李嘉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