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洗脱了迷惘、彷徨而充满自信;年轻时读马列,写下厚厚的读书笔记,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面临出国、工作的选择,最终因为“想做点儿事”而留在国内……一路走来,习近平深知青春所思,更以亲身经历指引青年所往。
何以“乐其无涯之生”?
个人的一滴水,只有汇入民族理想的大海中,才能永不干涸;青春的一苇舟,只有乘于时代前行的浪潮上,方可坚其所托。
(二)青春在哪里用力?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知物由学。“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刚到陕北插队,村里人对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习近平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
两个箱子里,装的满满都是书。
无论上山放羊,还是田间农隙,习近平总是手不释卷。曾徒步30里去借《浮士德》,也曾效仿《怎么办?》中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磨炼意志。乡亲们记得:习近平干了一天活后,晚上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上,青年习近平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态度在书海中徜徉、求索。
“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心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向青年传授的都是切身的体悟和思考。
青年如何成才,人生之路怎样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一言以蔽之:“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
《周易》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载“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这是中华民族绵延千载的修身之道。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同志到正定任职伊始,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自觉以君子的品格要求自己,彰显修齐治平的追求。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生动比喻,指明一个人在成长初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从北大座谈会上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到致全国青联学联大会贺信中强调的“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十六字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时代课题,为广大青年指明立德修身的人生坐标。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青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形容词,更是一个起而行之的动词,必须“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在报纸上读到一篇介绍四川人民推广利用沼气的文章,心潮澎湃。他步行几十里山路来到延川县城,争取县里的支持。随后,习近平等一行6人辗转千里前往四川“取经”,40天走了5个地区17个县,每到一个沼气池,他们都搭上梯子下到里边看,白天考察,晚上总结。
带着学到的知识回到梁家河后,习近平既当指挥员、技术员,又当施工员,带领乡亲们反复实践,建成了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一举打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说法。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的品格,也是对广大青年一以贯之的期盼。
1985年,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次见面,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深深印刻在张宏樑的心中:“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
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北京大学赴闽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座谈。迎着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他语重心长:“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就到基层一线去,到人民身边去。
“禾苗在地里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扎根更实,在风雨中抗倒伏、立得住。年轻人在基层墩一墩,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于基层锤炼,到人民中扎根,这是青春力量的源泉。
改革开放之初,正当而立之年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中国青年》上不是正在争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吗?你实事求是地写写我的实践与体会,就算我从基层青年干部的角度发个言吧。”
答卷,写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
去乡村考察,赶上乡亲锄地、间苗,就撸起袖子跟乡亲们边干边聊,以身作则要求机关干部“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
了解到当地经济和农业上“单打一”的现状和农民生活的困难,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让老百姓从高征购重压下解放出来;
接到农村青年反映抓商品生产问题的来信,第一反应是发现人才的兴奋,要求核查情况,请对方出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
在正定工作三年多,习近平同志走遍全县每一个村,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切中基层所盼定计划、谋发展,使正定赶上时代大潮,道路越走越宽广。
对清人郑板桥的名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曾将其改了几字,表达当年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多年之后,回忆往昔,他这样动情地说:“人世间啊,在基层。”
2023年3月,在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80后”土壤学硕士魏巧代表向总书记讲述自己运用所学,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的经历。
总书记高兴地为她点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
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
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青年树立标杆、赠予箴言。
(三)青春怎样出彩?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
当今青年一代,成长拔节伴随祖国的强盛,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也不乏成长的阵痛和困惑。
有的沉溺于生活里的“小确幸”,计较付出的“性价比”;有的嘴上说“随便”,心里装着“不甘”,在“躺不平”又“卷不动”中“仰卧起坐”;还有的“找捷径”“钻空子”,期待所谓的一夜成名暴富……
“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还有一些青年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耽于空想、怠于实践,甚至幻想着天上掉馅饼、一拳砸出个金娃娃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任何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
青春是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时代的浩荡洪流中,青年该如何不负使命,青春又该如何焕发光彩?
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给出答案:“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
青春怎样出彩?“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
当年,在梁家河的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受下罪,吃下苦”的好后生。
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喉咙里“燥得冒烟”,老乡送的酸菜就是最好的美味佳肴;大冷天带着村民打井,率先下到井里,踩在冰凉刺骨的泥水里干活……
肩膀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扛起了重担,闯过了“五关”,锤炼了意志,才“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相较社会物质丰裕下的安于现状、时代变迁中的驻足观望,在变革的浪潮中弄潮搏浪、在发展的高原上再攀高峰,无疑是“自找苦吃”。然而,“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2022年6月,四川宜宾学院求实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同师生们亲切交流。得知现场一名学生曾当过兵,总书记十分高兴,鼓励道:“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名学生叫刘江。大学期间,他选择投身军营,在武警新疆总队巴音郭楞支队博湖中队度过2年军旅生活。
刚到新疆时,望着茫茫戈壁,刘江满脑子都是“我怎么就来这儿了”的念头。然而,人生没有白吃的苦。
刘江在毕业季各个应聘面试中脱颖而出,很多招聘单位看重的正是他参军的经历。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品尝过耕耘的“苦”,时间自会奖赏收获的甜。如此“苦乐年华”,方为青春应有的滋味。
青春怎样出彩?“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
“这就好比一个大力士,奥运会的举重冠军,他能举起一百公斤、二百公斤,当然是从举十公斤、二十公斤开始的。”2010年1月,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场主题党日活动时,习近平同志以一番妙喻寄语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值得称赞;在时代的星河里,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环顾各行各业,多少默默无闻的岗位留下了青年挥洒的汗水,多少波澜壮阔的事业里浸润着青年静水流深的奉献。
2023年7月,在江苏南京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能源互联网领域高科技企业南瑞集团,同青年研发人员亲切交流。
在企业智能制造生产区,大家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高声问好,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看到大家意气风发、信心满怀,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期许地说:
“我们说大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希望大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青春怎样出彩?“要敢于做先锋”。
青年是最有闯劲的。
在梁家河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解放劳动力、方便村民;在正定创造性提出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厦门领导编制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的一份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青年习近平的创新意识、战略思维,为年轻的追梦人作出示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2025年开年,一群跳东北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火了,也让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出了圈”。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90后”的王兴兴是发言代表之一。他在发言中激动地说:“我们的企业和我们自己,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
座谈会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中间,同大家一一握手。见到王兴兴,总书记微笑着勉励道:“你是这里面最年轻的。国家的创新需要年轻一代贡献力量。”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时代对突破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尤需新时代青年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让创新创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青春搏击的能量。
上世纪80年代,一篇题为《而立之年》的报告文学,写到青年习近平在北戴河海滨第一次尝试海上冲浪的故事——
“虽然他毫无经验,可一种在风浪中搏击的强烈渴望使他站起来,走向阵阵扑卷的海浪。”
弄潮儿立涛头,奋斗者永青春。
青春,从不是一段易逝的年华,而是一种心态。锐气不改、朝气不散、勇气不褪,每个人奋斗的样子就是青春的样子。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百年前,先辈曾这样畅想“少年中国”。
今天,站在历史的山峰眺望,中华儿女青春飞扬,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现代化国家生机无限。
“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朝气蓬勃,我们的事业未来可期。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