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在当晚的文艺表演中,活动主办方特意穿插铺排了《幸福荷飘香》《为祖国喝彩》两首岭南童谣,让少年儿童用歌声把对岭南的热爱、对中山“百千万工程”发展蝶变的感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来,生动展现日新月异的中山。
其中,火炬高新区中心小学学生们唱响岭南童谣《幸福荷飘香》。“日出东方照\湖光分外娆\微风轻轻送\湖心泛漪涟……”他们清脆的稚嫩嗓音勾勒出一幅山水秀美、人文和谐的岭南田园画卷。而《为祖国喝彩》则由火炬高新区第八小学的同学们演绎。“我为祖国喝彩\心情是多么澎湃\伶仃洋上神力定海\掌声如雷四方传来……”他们用声声入耳的词调,唱响了新时代少年的爱国心声。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山已在各镇街、各学校铺开形式多样的歌咏活动,让少年儿童用清澈歌声充分展现中山在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绿美中山”生态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等方面的生动图景,抒发新时代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怀,引导广大少年儿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筑牢“四个自信”根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粤乐传承+文明建设”
乡村发展有了“群动力”
大环村作为“粤乐宗师”吕文成的故里,承载着粤乐文化千年的雅韵。散落村中的碉楼与侨房,更是记录着先辈们“下南洋、闯世界”的奋斗故事。如何推动名家故里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如何将粤乐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当晚的“城市文明大家谈”环节,邀请大环村“文化村长”邓志驹、火炬高新区城东社区第一书记陈鉴标,以及吕文成音乐学院代表、火炬高新区第八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罗秋婵等人,对此进行了集思广益。
在他们的热烈探讨中,记者了解到,按照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突出吕文成音乐元素、牵引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侨房、碉楼活化利用,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更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要求,大环小区已初步确立“三横三纵五核心”的空间布局规划,将深度挖掘粤乐文化资源、碉楼侨房资源、红色资源、华佗文化资源,以“音乐+N”的模式延伸商业价值。
目前,大环小区计划在黄庆楼、张惠长故居布置粤乐主题展览。此前,大环小区已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推动村容焕然一新,并对35座碉楼开展侨房碉楼现状摸排工作,利用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资金对村内9处文物进行了修缮,进一步夯实文化精品村建设基础。
中山推动粤乐传承,更多在于吕文成音乐的传承。近年来,火炬高新区第八小学一方面通过开设民乐社团教学班,构建“阶梯式粤曲传唱体系”,每学期举办“粤剧社团专场汇报演出”,让粤乐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另一方面通过每学期打造一个特色主题音乐活动,让吕文成经典粤乐走出校园、走进家庭、影响社区,形成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同时,该校还组建一支粤乐文化的红领巾宣讲员队伍,对吕文成音乐、粤乐文化等进行全方位传播。该校将继续通过“学术性传承+时尚化传播”双轨模式,使吕文成音乐成为岭南文化基因重要符号、粤乐文化交流平台、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IP,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时间,将学校打造成市区级“粤乐(广东音乐)特色学校”、省市级“粤乐(广东音乐)文化传承基地”。
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与热火朝天的文明集市,生动展现着中山将文明建设融入日常、浸润人心。记者在现场看到,火炬歌舞团带来的小品《如此尽孝》,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令观众忍俊不禁,却也引发大家思考“如何让传统美德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垃圾分类小能手、移风易俗快问快答、移风易俗拼拼乐等摊位前,聚满了参与互动游戏的小朋友,垃圾不落地等文明理念悄然融入他们心中。“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会了新知识,这样的活动比单纯说教有意思多了!”市民刘女士表示。
丰富的表演形式、精彩的演出节目、热闹的互动摊位,让这场文明直通车活动赢得不少群众称赞。摇着蒲扇的老人李伯是一名退休教师,他看完了整场活动,他表示:“有精彩的演出,还有丰富的互动摊位,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有得看、有得玩,这场活动做到了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