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博爱中山 激情中运 新闻列表
~~~——2025年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在中山开幕,5000多名运动员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

 
2025年07 16
乙巳年六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7月16日 博爱中山 激情中运 扩展 收缩 默认

青春跃动舞台 活力点燃赛场
2025年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在中山开幕,5000多名运动员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
▲文艺表演《源起·岐江潮涌》。
▶吉祥物人偶。
▲文艺表演《故乡云涌游子归》。
▲文艺表演《源起·画入香山》。
◀文艺表演《逐梦湾区》。
◀开幕式现场的观众朋友。
▲苏炳添接受媒体采访。
▲运动员代表宣誓。
▲裁判员代表宣誓。
  统筹:徐钧钻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杨健

  图/本报记者 文波 余兆宇 见习记者 张景天

  青春面孔遇见青春赛会,青春之城中山擂响了中学生运动会的战鼓。7月15日晚,中山市兴中体育场内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备受瞩目的2025年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在此开幕。

  本届运动会由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联合主办,中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以“忆畔古香山,逐梦新湾区”为主题。来自全省21个地级市的5000多名参赛人员齐聚博爱中山,共襄体育盛举,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当晚,他们以体育为纽带,为时代放歌,共同开启这场青春与梦想交织的体育盛宴。

  ●规模为历届之最:

  12个竞赛大项,细分为262个小项

  这是一场昂扬向上的青春盛会。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高度重视,视其为落实“五育并举”、建设教育强省、体育强省、健康广东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教育现代化。本届运动会设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套路、健美操、啦啦操、跳绳、定向运动等12个竞赛大项,细分为262个小项比赛,比上届增加了10个小项,赛事规模空前,为历届最大规模。既是对全省各地市体育教育工作一次阶段性检验,也为全省青少年体育健儿搭建了一个比拼体育技能、展示青春风采、追逐梦想的青春舞台。

  ●“1+N”办赛模式,

  打造高标准、严要求的逐梦赛场

  这是一场体教融合的盛会。本次大赛采用了“1+N”办赛模式,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牵头筹备赛事,8所中山名校承办各项赛事,不仅确保了各赛场及配套达到“中山学校最高标准”,为运动员提供最佳竞技环境,还保障了场地相对集中,便利各地市队伍参赛组织。市、校合力打造了高标准、严要求的逐梦赛场,为全省体教融合提供了“中山样本”。

  这还是一场充满活力的盛会。晚上7点30分,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开幕式入场仪式正式开启。国旗护卫队、会旗方队、志愿者方队、裁判员方队、运动员方队依次入场,他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步伐整齐划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学生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精神面貌。作为承办城市,中山还身兼“主场作战”的参赛重任,由450人组成的中山市体育代表团参与全部12个大项、19个组别的比赛。目前各参赛队均已秣马厉兵,将以最佳状态迎接赛场的挑战。

  ●三大篇章,

  呈现中山文化底蕴、青春活力与激情

  “岐江边上灯火璀璨/那是希望的曙光/伶仃洋畔风起云涌/那是永远的光荣……”入场仪式后,主题歌曲《风起岐江边》在优美的舞姿下开启了表演。

  随后的文艺表演分为《源起》《启航》《超越》三个篇章。舞台的主角当然是来自中山20多所中小学的800多名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打磨为在场观众呈上极具观赏性的“文体盛宴”,向全省展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城市风貌以及体教融合的成果,让外界看到中山的城市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

  《源起》的轴卷缓缓铺开,第一幕“画入香山”如梦如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古琴声悠扬,诗朗诵深情,交织出一幅引人入胜的香山美景。第二幕“岐江潮涌”更是惊艳四座,烟洲小学、香山小学与市石岐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化身非遗传承的使者,将醉龙、金龙等中山独有的非遗元素演绎得活灵活现。

  中篇《启航》则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溯中山从小渔村到侨乡的辉煌历程。多所学校的学子以舞蹈情景剧的形式,细腻描绘了“侨行天下行”的艰辛与“故乡云涌游子归”的期盼。

  下篇《超越》则聚焦中山当下的蓬勃发展。近十所学校的学子纷纷登场,轮滑、自行车、跳绳、啦啦操等中山优势体育项目一一亮相。他们用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诠释着“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将整场盛典推向高潮。

  开幕式在全场合唱《我爱你中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中山纪念中学、华侨中学、烟洲中学等学校体育馆将成为热血与激情的战场。

  特 写

  香山少年尽情展现湾区活力

  来自中山市20所中小学校的800余名学生倾情演绎,用青春洋溢的表演为来自全省的运动健儿送上礼赞

  本报记者 闫莹莹 实习生 钟晓薇

  7月15日14时30分,距离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揭幕仅剩5小时。中山兴中体育馆通道内,香山小学三年级学生程子朗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小金龙龙头举过头顶,摆出定格动作,这个动作他和伙伴们已重复了上百个日夜。

  汗水顺着他紧抿的嘴角滑落,白色演出服后背渗出浅色汗渍。“举稳龙头,就像真龙腾飞!”男孩低声为自己鼓劲。在身边,他的同学吴玥曈正仔细整理着小金龙龙头的鳞片,稚嫩脸庞透着少见的严肃。“我们的节目已经准备有大半年的时间了,五分钟的表演时间里孩子们需要手举龙头进行动作造型,跑位变换,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指导老师吴浩尧在一旁,边为孩子们鼓劲,边细心检查他们的装备妆容。

  五个小时后,当灯光亮起,音乐响起,他们将用最饱满的热情,最精湛的技艺,在开幕式的舞台上,尽情展现香山少年的风采与湾区的无限活力。

  ●一个队形只有不断重复才能精准到位

  化妆间内,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教研室舞蹈专任老师梁晓,一遍遍地与学生们一起温习着走位换位,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步伐都力求完美。“我们负责暖场的配舞,与下篇第二幕《花落满香湾》的舞蹈,一共60人参演,对学生们来说最具挑战性的是队形走位,必须精确到秒。”她说四个月前接获任务时,这支零基础队伍曾让她彻夜难眠,为了带领学生们圆满地完成任务,一个队形需要反复练上十多二十遍,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让队形精准到位。

  “我们的队形方案推翻重排了五次,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一切的付出都非常值得。”梁晓说,“孩子们来自高一高二,基本上都是舞蹈零基础,我们不得不把一个动作拆解得很细致,再一遍遍重复。”她说,在孩子们眼中,这是一个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大舞台,他们渴望在这个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尽管训练过程充满艰辛,但每当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坚定与热情,梁晓便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个抬车头动作反反复复练习上千遍

  体育馆北侧化身临时车场。中山火炬高新区中心小学40余人的单车队停靠在此。六年级学生吴玉田正在她心爱的坐骑上反复练着脚踩车杠的高难度动作。练习自行车一年多的她,已在中山市中小学生自行车

  锦标赛中斩获了五个冠军。

  本次省中运会她也参加了公路和山地自行车四个小项的竞技。四个月前接到开幕式表演任务时,花式自行车对她仍是陌生领域,“光一个抬车头的动作我都反反复复练习了上千遍,就是为了能够在开幕式上表演给大家。”吴玉田说,为攻克难度动作,每天两小时特训成为必修课,摔伤磕碰也是小事,“我们的表演展现的不仅是中山少年的形象,也展现了湾区少年的精神。”

  指导老师李兆明在一旁默默注视,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他说,这次学生们除了备战省中运会中的自行车比赛项目,也接到了在开幕式中与六校联合排演大型展示节目的任务。表演要求多校同步、队形复杂、节奏紧凑,协同难度前所未有。

  ●每个细节都关乎整场演出成败

  兴中体育馆内,李康林在各个学校的表演团队中来回穿梭,作为本次开幕式的节目编排导演,他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整场演出的成败。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不时停下脚步,与各个团队的负责人交流,确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能完美呈现。过去五个月的时间里,他与来自中山火炬高新区中心小学的刘楠老师一起,串联起中山20所中小学800余名中小学生的原创节目。“每个节目都是多校协同完成。”他笑着说,“上百名学生同台表演,走位卡点都必须零失误,定点误差须控制在十厘米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导演组先把音乐、队形、走位精确到每一拍,再派老师分头下校,手把手教会师生,并用视频回传“自检”;最终合练只做微调,像拼积木一样快速成型。

  “从接到项目到晚上的盛大开幕,其间历时数月。每次导演组提出修改,大家都毫无怨言地重来,目标只有一个——把最好的中山呈现给全省观众。”李康林说,传统与现代共舞,青春与城市同频,教育因合作而更加辽阔。

  中山代表团运动员:

  主场作战有信心创佳绩

  开幕式入场式上,中山代表团压轴登场,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面对来自全省21个地市的5000多名参赛人员,面对父老乡亲的期待,中山代表团的学生运动员信心满满,表示将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有信心为中山争光!”

  “带劲,给力!”看着眼前精彩的表演,中山市实验中学的足球队队员刘名轩不禁挥舞双手,高声喝彩。作为即将代表中山出战的运动员,他表示,为了此次比赛,他和队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封闭式集训。“无论是学校、队员和教练,都非常重视这次中运会,大家刻苦训练,全力以赴,希望能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现出最佳状态,为中山队赢得荣誉。”

  吴倩琪是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中组足球队队员,这是她第二次参加省中运会。她表示:“上次省中运会在韶关举行,这次在中山主场作战,感觉更有自信,希望取得优异成绩。”谈及备赛情况,吴倩琪表示,队员们平时一起训练,默契一直在磨合,大家都在积极做准备。“上次我们获得了第8名,这次我们争取冲进四强,为中山争光。”她笑着说道。

  现场,还有佛山代表队高举“向中山学习”的横幅入场。其联络员黄健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山参赛,承办省中运会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希望可以向承办方中山学习。黄健介绍,这次佛山代表队近400名运动员19支队伍参与12个项目的比赛。他们感觉中山人民很热情,组委会的各个环节都想得非常周到。

  本报记者 杨健 实习生 蔡玉儿

  ​述 评

  以赛为媒

  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闫莹莹

  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于7月15日19时30分在中山盛大开幕;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棒球锦标赛暨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即将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拉开帷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也将有十余个竞技项目在中山开展……

  一场场体育盛宴,不仅是对中山承办大型赛事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这座“体育之城”以赛事为支点、撬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场馆升级到赛事矩阵构建,从体教融合到城市能级跃升,中山正以专业姿态与创新思维,诠释着“敢为人先”的城市品格。

  ●从场馆焕新到赛事集群,中山筑牢“体育强市”硬支撑

  中山作为“体育之城”承办如此多高质量体育赛事的底气,源于多年来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与创新布局。在“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中山将体育场地建设融入城乡协调发展大局,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空间。沙溪镇龙瑞村将废弃丙烯酸球场升级为硅PU标准球场,配套建设7级看台与智慧设备;大涌镇青岗社区自筹资金扩建篮球场,打造可容纳3000人的观赛空间……这些散布于镇街的“微更新”,不仅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痛点,更以精细化治理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截至2024年年底,中山体育场地总数达11274个,人均场地面积2.64平方米,构建起“10分钟健身圈”,为赛事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专业场馆建设方面,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堪称标杆。这座斥资数亿元打造的综合性场馆,不仅承办过亚洲杯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全国村BA总决赛等高规格赛事,更通过“文体商旅”融合模式,衍生出酒店、康复中心、特色餐饮等业态,成为中山体育产业的新引擎。正如棒垒球中心负责人所言:“我们建设的不仅是运动场,更是连接体育梦想与城市未来的纽带。”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得中山在承接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时,能够无缝衔接国际标准,从竞赛组织到服务保障全面模拟全运流程,为未来承办更高水平赛事积累宝贵经验。

  ●借赛事东风激活城市基因,以体教融合谱写发展新篇

  中山的赛事承办之道,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沙溪镇连续两年问鼎全国“村BA”总冠军,到中山东升高中棒球队斩获亚洲杯亚军、世界杯第五名的历史性突破,这些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中山对体育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赛事不再局限于竞技场,而是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凝聚民心民力的重要载体。2024年国庆期间,“篮动青春”全国高校邀请赛吸引清华、西安交大等名校学子齐聚中山,3万人次的现场观赛与千万级的网络流量,让中山“篮球之乡”的名片闪耀全国。这种“以赛聚人、以人兴城”的模式,正是中山激活城市基因、释放消费潜力的创新探索。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体教融合对城市能级的重塑。作为全国首个推行“体教合一”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中山通过“一校一品”特色矩阵建设,打通了体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沙溪镇,14所中小学实现“双IP”课后服务全覆盖,每周近900节篮球课程点燃青少年运动热情;在东升镇,高中棒球队与体校联合培养模式,让运动员既能驰骋赛场,亦能叩响高校大门。

  数据显示,中山近3年通过体育特长输送至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学生超50人,真正实现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竞技体育的厚度,更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人才动能。

  ●以赛事为支点,撬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从承办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到省中运会的筹备,中山展现出的不仅是体育硬件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百千万工程”的框架下,中山将赛事筹备与乡村振兴、文旅体融合紧密结合,这些赛事既是对城市形象的立体化传播,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十五运会宣传方案中所强调的,中山正通过赛事“讲好中山故事、传播中山声音、塑造中山形象”,推动城市品牌从“制造之都”向“活力之城”蝶变。

  面向未来,中山的体育蓝图愈发清晰。以棒垒球、篮球等项目为龙头,中山计划打造“一镇一特色”的赛事集群,推动体育与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从“村BA”的全民狂欢到国际棒垒球赛事的专业引领,从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到城市能级的战略跃升,中山正以赛事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场始于体育的变革,终将汇聚成推动城市全面进步的磅礴力量。

  “亚洲飞人”苏炳添重回21年前的赛场,寄语运动员——

  这里不仅是赛场,

  也是学习平台

  7月15日晚,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亚洲飞人”苏炳添回到家乡中山,参加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采访中,苏炳添不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更对在场的青少年运动员寄予殷切期望。

  “一回到兴中体育场就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苏炳添回忆,正是2004年在兴中体育场,他迈出了体育生涯的第一步。“今天以另一种身份参与到省中运会,看到青少年运动员,便想起了自己当初走上体育赛道的那一瞬间,十分感慨。”

  作为中学时代就崭露头角的田径明星,他表示,比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青少年运动员要善于在比赛中学习、吸收不同运动员的优点,也要善于找到自己优点和不足。

  谈及中山举办省级体育赛事的意义,苏炳添难掩激动之情。“中山很久没有举办过这样级别的赛事了。我很高兴看到中山能再次举办省级赛事,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激发更多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也希望家乡挖掘到更多好苗子,为国家争光。”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提升了中山的交通便利性。苏炳添也借此机会邀请更多人来到中山。“中山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丰富的特色美食,希望大家多感受中山的烟火气与新面貌。”

  本报记者 杨健 实习生 蔡玉儿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