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经济 新闻列表
~~~——
~~~————潮州三环集团的自强之旅
~~~——
~~~——我国入境游消费活力强劲
~~~——

 
2025年07 24
乙巳年六月三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07月24日 经济 扩展 收缩 默认

非遗藏毯的“新生”
  车间内织机声此起彼伏,一幅幅挂毯上,青海湖畔的水鸟振翅欲飞,雪豹的皮毛纹理栩栩如生……日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走进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面对眼前的作品,记者不禁感叹:“真不敢想象,这样精美的图案竟是用毛线一点点织出来的。”

  45岁的织工寇胜英坐在织机前,指尖在经纬线间灵巧穿梭。她正织着一块1米宽、1.5米长的手工藏毯,毯面上的图案是一匹骏马。“这活儿慢,从头到尾织完,少说得一年,慢了要一年半。”她指着图案说,“单是马毛的颜色,就得反复比来比去。看着都是灰色,可深一点浅一点差远了。”

  寇胜英跟随加牙藏毯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学习织毯4年,她告诉记者,这类藏毯多为客户订制收藏。

  加牙藏毯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良是第7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时加牙村还在织毯的手艺人只剩下个位数,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在品牌创始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将藏毯作为企业发展的文化根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手工编织、手工枪刺、机织三大工艺并行的生产体系,适应市场的同时,也守护住了藏毯传统技艺。”圣源地毯副总经理杜非说,2007年建厂时,车间里仅有十几台织机。如今,企业已发展为占地300余亩的集团,近百台织机在车间里运转不息,自动化染纱生产线与研发检测中心有序作业。

  “藏毯的原材料是富有青海特色的藏系绵羊毛、牦牛绒等。”杜非介绍,经过升级处理,现在的纱线粗细只有传统藏毯的八分之一,更精细耐用。公司还研发了近4万个颜色的色库,可以让颜色渲染得更生动自然。

  从传统吉祥纹样到融入青海湖、昆仑山元素的现代设计,藏毯跳出了“土特产”的范畴,成为承载文化的艺术品。手织与机织满足不同客群需求,既延续传统工艺,更创新出具有现代感的凹凸纹样、闪光图案等。

  “我们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杜非话语里满是自豪,“这不仅是卖产品,更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魅力。”

  “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挣近5000元,还能照顾家里。”42岁的织工祝存凤算起“幸福账”。公司近千名员工中,不少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藏毯技艺显著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从守护传统到拥抱创新,藏毯正焕发“新生”。经纬之间交织的,不仅是藏毯,更是一幅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图景。

  新华社西宁7月23日电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