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上升。托育机构是婴幼儿高度聚集场所,应如何有效开展防蚊灭蚊工作?8月7日,记者走访了我市相关托育机构,了解防控工作,并采访市疾控中心专家,为全市托育机构相关防疫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诊
托育机构是婴幼儿高度聚集场所,面临哪些蚊媒传染病风险?对此,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毛云霞介绍,托育机构的特点是婴幼儿活动范围集中,同时,婴幼儿代谢快、体温较高,夏季皮肤暴露多,出汗多,易招蚊虫,且婴幼儿无法自主驱蚊,被叮咬概率高。
婴幼儿面临着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西尼罗河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感染的风险。最常见的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目前,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季期间,孩子出现什么症状时,需引起托育机构工作人员和家长的警惕,需及时带孩子就诊?毛云霞表示,在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季期间,婴幼儿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头痛、肌肉疼痛、眼痛和(或)结膜充血、呕吐、嗜睡、抽搐等症状时,需及时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家长应主动告知医生近14天的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配合开展相关检测。
■哪些卫生死角容易被忽视?
在开展防蚊灭蚊工作中,托育机构有哪些卫生死角容易被忽视?托育机构应如何排查和清理?对此,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专家朱亚阳介绍,托育机构室内常见的白纹伊蚊孳生地,往往是活动室、保育老师办公室内的水养植物、花盆托盘积水,以及闲置的水养动物容器如闲置乌龟盆、鱼缸等。此外,托育机构用于清洁的拖桶、水桶等储水容器,如果其内的闲置积水超过一周,也可能会成为白纹伊蚊产卵的容器。
在托育机构的室外环境方面,有不同类型的白纹伊蚊孳生风险点,如孩子们使用的玩具、游乐设施等。“部分玩具本身就具备积水的功能,比如由轮胎改造而成的玩具、玩具桶、玩具卡车等。破损的游乐设施,也可能成为潜在的积水点,比如各种塑料、玻璃纤维制成的滑梯、爬梯等。”朱亚阳表示。
此外,托育机构的室外盆景、角落的闲置容器、假山等,也是常见的白纹伊蚊孳生地。“还需要关注的就是地面的沙井、排水井和地漏,一旦有积水储留的情况,可能孳生白纹伊蚊幼虫。”朱亚阳提醒,一个区域内可能出现积水并不仅限于上述情况,托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排查积水风险时,需非常细心。
蚊虫的孳生地该如何处置?朱亚阳提醒,托育机构在发现积水时,首选将容器中的积水倾倒在露天的干燥地面上,水分蒸发后幼蚊很快就会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倒完积水之后,应当对容器内壁和水养植物的根系进行充分冲洗,冲刷掉粘附在上面的虫卵和幼虫。”他表示,对于没法清除的储水容器,可以使用对容器加盖的物理方法阻止白纹伊蚊进去产卵。
另外,在水池、水井、大型水养盆景等位点,可以采取养鱼的办法进行生物防制。对于沙井等地点的积水,托育机构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灭幼颗粒剂,按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剂型投放,从而有效抑制蚊虫孳生。
■开展消杀、植被修剪时务必关好门窗
如果托幼机构发现成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蚊、灭蚊?朱亚阳介绍,白纹伊蚊的成蚊,通常被认为具有外嗜、外栖的生活习性。外嗜性是指它们通常更喜欢在户外环境觅食,外栖性则是指它们偏好在户外环境栖息。
“因此,托育机构院落内的绿植,尤其是大型或大面积绿植的附近,往往是白纹伊蚊活动的根据地。”但朱亚阳也提到,白纹伊蚊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生物,在室外环境发生变化,如出现台风、暴雨、大面积消杀、植被大量清除等情况时,它们也会选择躲进室内、地下管道等相对荫凉场所。
朱亚阳提醒,因此,托育机构可以定期对室外的绿植区域开展成蚊消杀,并适当修剪植被,降低外环境的成蚊密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消杀工作和植被修剪时务必关好门窗。
另外,儿童们在户外活动时,可以涂抹一些比较温和的蚊虫驱避剂,减少被蚊虫叮咬的风险。托育机构还可以配备一些诱蚊灯、电蚊拍等装备,这些将有助于主动诱杀室内的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