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经济 新闻列表
~~~——
~~~——
~~~——
~~~————“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

 
2025年08 14
乙巳年闰六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8月14日 经济 扩展 收缩 默认

五桂山南桥村青年古锦彬返乡创业:
闲置祖屋“变身”烘焙店
古锦彬把做好的饮品交给客人。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本报记者 张倩 实习生 郭思烨

  通讯员 宋欣妮

  8月12日下午,五桂山街道南桥村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放烘”烘焙店的原木色门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店主古锦彬正系着围裙在吧台后忙碌,咖啡的香气混着刚出炉的蛋糕甜品,在森系风格的空间里蔓延。这个由祖屋改造成的小店藏在南桥村深处,已成为许多人逃离城市喧嚣的“秘密基地”。

  ■投入60万元,乡村祖屋新生

  古锦彬说,“放烘”这个名字藏着他返乡创业的初心。“‘放’是放空,‘烘’是烘焙,希望来这里的人能暂时放下忙碌,松弛一点放空自己。”2022年,在中山城区经营烘焙坊十年的他,站在自家闲置多年的祖屋前,突然有了把这里变成烘焙店的念头。古锦彬回忆,他此前已经积累了很多忠实顾客,想给原来的店铺换一个更好的环境,但在城区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彼时的祖屋已重建后空置三四年,平时很少居住。但古锦彬记得,童年时在这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日子——清晨的鸟鸣、傍晚的炊烟,还有院外潺潺的溪水。“城区的店面租金高,竞争激烈,总觉得喘不过气。”他笑着擦拭刚做好的手打柠檬茶杯沿,“那时候流行户外露营和乡村游,我又特别喜欢原木风,于是想把祖屋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没有请专业设计团队,他经常参观走访中山其他“村咖”的布置,还对着网上的图片琢磨,一点点凝聚想法。

  从挑选每一块板材到布置户外空间,经过半年,这座承载着他童年记忆的老房子变了模样:室内是温润的原木桌椅,室外的石子路上搭着遮阳伞,抬头就是层叠的绿意。“前后花了近60万元。”古锦彬说。

  ■丰富产品,一日最高营收五六千元

  2023年5月中旬,没搞开业仪式的“放烘”正式营业。起初,古锦彬只卖自己最擅长的蛋糕,从奶盐卷、栗子卷等经典的戚风蛋糕到开心果巴斯克、茉莉青提巴斯克等重芝士蛋糕,都是每天现做。但很快他发现,来村里游玩的客人更爱点一杯饮品慢慢坐一下午。“现在饮品和蛋糕的销售占比大概是6:4,夏天的冰美式、柠檬茶,冬天的牛乳茶等很受欢迎。”

  采访当天是周二的午后,店里坐着七八桌客人。靠窗的位置,一对来自香港的夫妇正对着饮品拍照聊天;还有一家三口分享着开心果巴斯克蛋糕,孩子拿着画笔在店主提供的玻璃瓶上画画;户外的遮阳伞下,不时有年轻男女找准角度拍照打卡。“周末人更多,有时候里外都坐满。”古锦彬说,客人中有一半是回头客。

  经营两年,小店的客源渐渐稳定,但挑战也如影随形。“放烘”开在南桥村红色旅游景区,作为3A级旅游景区,暑假是旅游旺季,游客更喜欢到景区玩水、纳凉,原本顺路来消费的客人减少了。“我们试着做过外带套餐,在村口摆过临时摊位,效果都一般。”他并不气馁,反而趁机研发新品,“慢慢找到适合乡村的节奏。秋天的周末最好,有时一天营业额能达到五六千元。”古锦彬说。

  ■返乡创业的代言人

  采访当天,南桥村的工作人员古诗琪刚好路过,笑着跟古锦彬打招呼。“他现在可是我们村返乡创业的代言人。”古诗琪说,近三年南桥村变化很大,坦洲快线开通后,从城区过来只要15分钟;今年南桥村红色旅游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像古锦彬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又多了。“以前游客来村里,没有地方休闲歇脚,现在‘放烘’和新开的‘星桥小馆’,成了大家歇脚的好去处。”

  古锦彬也感受到了村里的变化:门口的路修平了,村道旁种上了花草,村里还在附近建了个“南侨园”。“以前店门口都是杂草和田地,现在走两步就是公园,客人喝完咖啡能去散散步,进一步了解南桥村的侨乡文化。”

  古锦彬说,父母现在逢人就夸他把老房子盘活了,还会带着老街坊、亲戚来“打卡”。在父母看来,古锦彬不只是在故乡创业,更是在替他们守护这一份乡愁。展望未来,古锦彬希望开发自家小店的文创产品,并引入中山特色文创产品,以此丰富小店业态,吸引更多游客打卡消费,助力南桥村乡村振兴。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