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新闻 新闻列表
~~~——
~~~——南朗街道南塘学校完成全面修缮,计划打造成传统文化风格的文创基地
~~~——事发南头镇,目前女孩正在住院治疗,身体已无大碍
~~~——
~~~——

 
2025年08 15
乙巳年闰六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08月15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三角镇通过推进全域土地整治,计划4年整合1000多亩土地
粮食产量高了 田园风光美了
无人机为稻田开渠排水。本报记者 文波 摄
  统筹/李红

  采写/记者 柯颂 通讯员 黄清霞

  开栏语

  8月,中山的田野上机声隆隆,随着早稻逐渐入仓,秋耕即将展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守护沃野良田,就是守护我们的生命线与未来仓廪。中山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严守耕地红线、守护粮仓根基,2022年至2024年,中山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净增长,2023年、2024年净增长率高居广东省前列,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腹地,书写了一份耕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即日起,本报策划“全域整治见良田沃野”栏目,聚焦中山多个在耕地保护上走在前列的镇街,展示卓有成效的创新做法,深度探索更加积极的耕地保护路径。

  8月13日正午,三角镇阳光正烈。350亩刚播完种的田垄上,一架大型无人机正拖着数十公斤的特制混凝土“开渠神器”低空掠过,赶在积水伤了谷种前开渠排水。“这几百亩稻种是昨晚连夜播下去的,现在就得跟时间赛跑。”操控无人机的张师傅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草帽檐下的脸颊晒得通红,“谷种泡久了容易烂,耽误不得。要是靠人工开渠,10个人忙半个月未必能成;现在有这‘铁帮手’,两天就能全部完成!”

  这片连成片的稻田,藏着三角镇“小田并大田”的巧思。“这是我们村头一遭把零碎地块拼成‘整块田’,你看这规模。”三角村党委委员杨振强站在田埂上,望着望不到边的田畴感慨,“今年虽受到台风影响,可亩产照样能稳在800斤到1000斤,比过去零散耕种时强多了。”

  田埂旁,三角镇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温国勇铺开一张规划图,他指着三角村与东南村的区域说:“我们正推进全域土地整治,计划4年整合1000多亩土地,全种上水稻。到时候不仅粮食安全更托底,这连片的田园风光还能变成‘金名片’呢。”目前,通过镇属企业统租统管,全镇已集约土地近420亩;按规划,2028年将新增连片耕地662亩,“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新图景正从图纸走进现实。

  这场“焕新”,始于对零散土地的“重塑”。过去,这里是“巴掌田”“边角地”的天下,花木场、果园、香蕉地零散分布,废旧沟塘占了不少地。如今,通过整合闲置地块、复垦低效园地,零碎地变成了连片田;引入农业企业规模化耕作后,“农田增量、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四重目标正一一落地。

  三角村的农户们已先尝到了甜头。“现在不仅能拿土地租金,还能在田里务工赚工资,一份土地两份收入。”企业得效益、村集体增收益、农户稳增收的“三赢”格局,在“千亩良田”示范点已见雏形。

  这样的转变,离不开党建引领的“穿针引线”。“自去年10月起,党员干部就带着地图和政策手册,挨家挨户算‘经济账’‘生态账’。”杨振强记得,一开始有村民担心换地麻烦,大家就“量身定制”调地方案,带着大伙到规划地实地看、拿计算器亲自算。20多场村民座谈会开下来,大伙从“站着看”变成“跟着干”,今年4月顺利完成了首批土地流转。

  三角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让更多“边角地”变身“吨粮田”“致富田”。据悉,当地早已谋篇布局:去年10月启动土地摸排,摸清每块地的位置、现状;选定三角村做示范,把零碎地块“缝”成连片田;靠党员入户做工作,让村民打心底里认同“并田”好处。

  三角镇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吴宇颖介绍,近年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长,2025年早稻种植了3100多亩,晚稻面积不相上下;“南晶香占”等高产新品种推广了800多亩,单产提上去了,总产量更稳了。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