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山书展,参展常客们各显神通,用创新模式让书香与文化味交织。
石湾微塑工艺大师霍秀银第五次赴约,在展位秀绝活,指尖翻飞间,褐红胎泥化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公仔,让读者触摸非遗温度。
礼遇金镶非遗工坊将工作室搬进展区,掐丝珐琅作品融合中山元素,亲子家庭围坐体验,让古老工艺焕发新彩。
不书店连续四年参展,负责人王不了耗时近一个月精选书籍,手写书评作“向导”,试读本拉近读者与好书距离。
这些创新服务,让书展不止于购书,更成了文化体验的舞台。
■她在书展现场展露石湾微塑绝活
中山书展的一角,广东省工艺大师霍秀银正端坐于工作台前。这位头发花白的古稀老人戴着黑框老花镜,指尖轻盈地揉捏着褐红色胎泥,不过片刻,原本不起眼的泥团便逐渐显露出长袍的飘逸轮廓。她正现场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微塑技艺,这是她第五次登上中山书展的舞台,用指尖艺术为书展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非遗色彩,让读者们在书香之外,更能近距离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
霍秀银的展位不大,却总能轻易抓住逛书展读者的目光。展示架上,十二生肖陶塑憨态可掬,蔬菜水果造型的器皿色彩艳丽,实惠的价格吸引着不少书迷驻足选购。更引人驻足的,是展位旁那张铺着浅灰色台布的小工作台。书展期间,霍秀银每天都会在这里开一场“微塑秀”,无需模具,仅凭一把小刀片、几支针形刻笔,就能让胎泥在指尖“活”过来。
“哇!这是两位长者下棋!”一个小学生的惊呼让围观人群愈发密集。此时,霍秀银手中的作品已初现雏形:棋格线棋盘纹理清晰,两位老者的身形挺拔修长。她一边与围观者交流,一边用刀尖快速旋转刻画,眨眼间,一张神情生动的长者面容便跃然泥上,蘸点清水轻压粘贴,衣袂飘飘的下棋老者瞬间“有了灵魂”。“微塑十分讲究专注力,特别‘费眼’。”霍秀银轻声说道,语气里满是对这项技艺的敬畏。
从艺五十余年的霍秀银,早已将石湾微塑的精髓融入指尖。“佛山石湾公仔名声在外,微塑更是其中的绝活。来书展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让更多人看看这门手艺。”
■他把非遗工作室搬到书展现场
油墨书香与珐琅光泽在展厅里交织,中山书展的“本草书香阅养身心”体验区上演着别样的文化对话。礼遇金镶非遗手工坊展位前,一件件掐丝珐琅工艺品折射出细腻光泽,让不少寻书的市民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从书页间抬起头,沉浸式体验非遗。
展区中一幅名为“中山”的作品尤为夺目:小榄菊花的柔美花瓣、神湾菠萝的饱满纹路、沙溪芦兜粽的质朴形态与孙中山纪念堂的庄重轮廓在方寸之间巧妙融合,铜丝勾勒的线条如书法笔触般流畅,釉料填充的色彩似水墨晕染般自然,科技感与创意巧思在此碰撞出独特火花,成为展现地方文化的生动载体。
“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中山书展。”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张道辉指着展位上的系列作品介绍道。从呼应“百千万工程”的乡村图景,到彰显党建精神的红色主题,这些掐丝珐琅创新工艺品均是学校与市妇联、市委党校等单位合作培训的成果。作为校企共建的非遗工作室,希望借书展平台让这项古老工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展厅中心的体验区里,亲子家庭围坐成圈,专注的神情与手中的铜丝、釉料构成温馨画面。来自南区竹秀园小学的刘同学正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调整金丝弧度,他举着刚完成的半成品惊叹道:“原来每一根线条都要这么讲究,亲手做了才知道要多细心。”
■他为了方便读者选书耗时近一个月做准备
中山书展不书店的展位前围满了前来选书的读者。作为连续四年参展的“老朋友”,这家书店今年依旧凭借独特的选书理念和贴心的细节设计,成为书展上的一大亮点。而这背后,是书店负责人王不了为方便读者选书,耗时近一个月所付出的心血。
步入不书店的展位,一股怀旧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走进了一家充满故事的老式书店。展区内分类清晰明了,散文、科幻、心理、传记、少儿读本等各类书籍摆放得井然有序,让人一目了然。展位上醒目的大字写着:“本店图书与当当同价,低至两折”,这一优惠信息也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
更引人注目的是,每本书都配有试读本,封面上还贴着书店负责人王不了的手写书评。比如《月亮很旧,月光很新》的封面上写着:“老板的著作,自以为值得一读处已打钩”;《众神与众生》的配套读本上,蓝色便签纸提示相关活动信息。这些别具一格的手写书评,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向导,帮助读者更快速地了解书籍的亮点。
从事品牌策划的孔嘉莹和同伴在展区内逛了许久,她告诉记者:“这些评论就像是‘调味料’,不会喧宾夺主,却让人更想翻阅书籍本身。”她坦言,虽然平时更倾向于阅读电子版书籍,但这里的试读本和老板独到的书评,让她忍不住挑选了好几本纸质书。
王不了介绍,为了这次参展,他们筛选了书店最精华的书籍,整个选书过程耗时近一个月。“很多读者说‘好书很多,但难找,也难读进去’,所以我尽量挑选能在一两小时内读完的书籍,还在试读本上手写评论,帮读者更高效地享受阅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