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新闻 新闻列表
~~~——
~~~——​中山横门渔港开渔仪式上演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盛宴
~~~——
~~~——
~~~——
~~~——规划60个教学班,预计明年启用

 
2025年08 18
乙巳年闰六月廿五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08月18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岭南疍民历史与文化漫谈讲座在横门开渔节现场举行
疍民唱咸水歌忆述出海往事
吴水田为市民讲述疍民历史文化。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李红 通讯员 陈安漪)8月17日上午,一场题为“珠江三角洲水上居民的历史与现状——岭南疍民历史与文化漫谈”的讲座在横门开渔节现场举行,这也是市自然资源局主办的“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之一。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水田为观众梳理了珠江三角洲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从古至今区域分布、族群来源及发展、生计类型和生活形态的变化。现场,横门社区的老人家热情参与互动交流,唱起了他们熟悉的咸水歌,讲述了曾经的出海往事。

  今年是中山疍民上岸50周年。“疍民”到底是什么族群?吴水田介绍,“疍户”是旧时对东南沿海一带水上居民的称呼。他们以船为家,主要散居在广东、广西、福建沿海地带。根据历史记载,他们“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业,向受歧视,不列户籍,不许陆居”“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

  关于“疍”的来历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疍(蛋)家人常年以舟为家,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故被称为疍(蛋)家。然而疍家人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环境,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对于岭南疍民的来源,吴水田介绍了几种主流观点,包括来自长江流域、来自古代百越后裔及历代散入江海生活的人群等。他详解了疍民的生计类型、生活方式、居住空间、饮食、服饰、咸水歌文化等的特性和演变。他介绍,早在宋代,疍民就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有“珠蜑(疍)、渔蜑、蚝蜑、木蜑”,即采珍珠、打渔、捞蚝、砍伐木材等,明代之后还有沙田耕作。清朝的多个文献中都有关于疍民捕捞海产、捞蚬、晒盐、耕种沙田的记载。不同历史时期,岭南疍民居住空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舟居到水棚再到水边聚落,这里面重要的命运转折点就是政府从1954年起推动的疍民上岸。

  讲座现场,南朗街道横门社区几位曾经的“疍民”讲述了船上的生活方式。社区居民卢有祥介绍,船上做饭用风炉,无洗手间,用水有时直接从船头取。梁带好即兴演唱了一段传统捕鱼题材的咸水歌,曲调婉转动听,赢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在热烈气氛的带动下,居民黄福桂也分享了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出海打渔的故事。他说,那时他们20人同乘一条船出海,最西能去到广西北海,时间长的话一去就是两个月,吃住都在船上,食物一般是米饭和海产,蔬菜很少,非常辛苦。现场年轻的观众也积极参与到互动交流中,不断鼓励老人家“唱一段”“讲一讲”。

  观众的热情感染了吴水田,他建议把老人家的故事收集起来,写一部中山疍民的口述史。他表示自己前一天参加了横门开渔节活动,“中山的开渔节十分接地气,不搞形式化,居民参与度高,像‘扒禾桶’‘绑蟹’这些活动非常具有水乡特色。”吴水田不无赞赏地说。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