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AI智能翻译设备,搭载深度神经网络翻译引擎,支持140余种语言互译,离线状态也能使用,在词对词直译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心领神会”的交互,颇有“信、达、雅”的意味,还能完成路线规划、景点介绍等任务。
目前,深圳巴士集团在旗下的城市观光巴士、公园观光车、交通枢纽服务站及售票处等场景,也部署了AI智能翻译设备。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AI技术与终端产品、与具体的应用场景快速融合。深圳把整个城市作为AI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以丰富的场景来驱动技术验证和迭代升级,从2023年5月开始,在先进制造、低空经济、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领域陆续开放了近200个“AI+城市”应用场景。
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AI的深度应用让分级诊疗更有针对性。目前,深圳全市超过400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智能诊疗辅助设备,不仅能分析患者病情数据、辅助诊断,还能快速整理好病历,成了医生的“好助手”。
在生态保护方面,深圳利用AI技术开发了红树林湿地“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把时空数字底座与物联感知技术结合起来,能够精准识别85种水鸟、20种林鸟等多种野生动物,自动生成监测报告,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保护能力。
在司法审判方面,深圳法院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自2024年6月投入使用以来,帮助法官实现了审判业务中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4个核心环节、85项流程的智能化。
接下来,深圳还将开放更多的AI应用场景。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表示,深圳将发挥产业规模大、紧密贴近市场等优势,为人工智能技术试验、产品应用提供广阔场景,以更大力度推动场景开放,2025年年内将在已有基础上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
事实上,深圳此前已经通过地方立法,积极引导AI技术落地应用。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拓展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产业主管部门定期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清单,对于国家、地方尚未制定标准但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允许通过测试、试验、试点等方式在深圳先行先试。
“场景是牵引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AI应用场景落地,不仅极大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发展动能。”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说。新华社深圳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