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第十七届中山书展 新闻列表
~~~——为期5天的中山书展为市民打造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尽展“文化兴城”战略丰硕成果
~~~——作为中山书展特色分会场,中山市香山书院系列高品质文化活动令市民留存书香记忆

 
2025年08 20
乙巳年闰六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08月20日 第十七届中山书展 扩展 收缩 默认

共品书香之城 阅见融合之光
为期5天的中山书展为市民打造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尽展“文化兴城”战略丰硕成果
▲孩子们逛中山书展。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8月16日晚,中山书展的“阅”夜越精彩活动现场。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统筹/吴森林 谭桂华 闫莹莹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8月19日,为期五天的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圆满落幕。这场以“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文化盛会,以逾10万人次入馆量、600万元总销售额收官,实现图书类销售超400万码洋,活动线上线下总曝光量超1200万。

  作为南国书香节重要分会场与湾区重要文化地标之一,本届中山书展不仅是一场阅读的盛会,更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图腾与湾区融合的实践样本,展现了中山“文化兴城”战略的独特魅力与丰硕成果。

  从“书香满城”到“全民共享”:

  构建文化普惠中山范式

  中山书展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模式构建全域阅读网络,推动文化普惠从理念转化为民生福祉。打破空间壁垒,将阅读场景延伸至城市的特色空间与乡镇街头,形成“城与乡共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图景。

  本届书展创新采用“1个主会场+1个特色分会场+1个云会场+N个镇街分会场”的立体化布局:主会场汇聚省内外14家大型出版机构,首次引入北京大学出版社、澳门文化公所等机构,形成跨区域文化交流平台;香山书院分会场以非遗体验、古琴雅集等活动活化传统文化;云会场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直播延伸阅读场景。

  全市23个镇街的近200场活动,南朗街道的“听碉楼往事”小解说员培训活动,黄圃镇的“阅读打卡活动”,石岐街道的“粤语学诗 岐话中山”,各类非遗手作学习、亲子阅读交流、儿童故事会、楹联书画作品展……吸引全年龄段市民参与,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让书香触手可及,实现“书香满庭芳”,更彰显了中山书展作为文化普惠平台的独特魅力。

  文化惠民措施成效显著,发放的15万元电子购书券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联动。主会场“中山档案方志赠书专区”免费发放《中山印记》《中山方言志》等地方文献近600册,活动通过“扫码即领”的便捷形式,将档案方志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让全民共读,共享文化成果。

  在书展期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包括作家签售、新书发布、读书沙龙、亲子阅读等,为市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康震以“人人都爱苏东坡”为主题,结合新书解读苏东坡的豁达人生与文学成就,现场家长与学生互动热烈,探讨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盛赞中山“永远有风气之先的文化”;马伯庸以《桃花源没事儿》为引,与中山的读者一起探讨创作灵感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坦言“每次来中山我都觉得在这儿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并表示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之一、也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我会常来这座城市找灵感,考虑写一部中山题材的小说”;陈引驰带来的《逍遥的密码:庄子与现代心灵自由》讲座,结合《庄子》思想解析现代人焦虑根源,现场沉浸感强;本土作家黄廉捷、李星星、郑万里、孙幸一一登台,生动的分享拉近了市民与阅读的距离。

  市民沈女士带着孩子听遍了几场讲座,开心地说:“能在家门口听到这么多场高质量的讲座,真是太值了!这些讲座不仅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孩子们对文学、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记者现场偶遇的另一位“普通”读者,新华通讯社原珠海特区支社社长张愈升,则是特意从珠海赶到中山书展的“书之墟”展区,细心挑选心仪的书籍,在他看来,中山书展活动丰富多彩,参与的出版机构也越来越多,像书之墟这样的二手书摊尤为难得,拿着一本本收入囊中的旧书,他满面笑容地说:“淘到心仪的书,真是件令人惬意的事。”

  从“本土叙事”到“湾区对话”:

  打造文化交融“超级接口”

  深中通道通车背景下,中山书展成为湾区文化融合的“超级接口”,推动“一小时生活圈”向“一小时文化圈”升级。本届书展吸引14家大湾区出版社参展,占比30%,深圳出版集团《深圳风物志》《遇见深圳》等,让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澳门文化公所的《百年澳门》《澳门街道的故事》,则用历史视角讲述澳门的风土人情,促进中山读者对当地文化的深度解读。

  澳门文教出版协会副会长、澳门大学原副校长、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副会长黎日隆在中山书展现场逛过之后,难掩欣喜地表示,澳门和中山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分子,通过书展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希望在明年的中山书展上能展出更多品类的书籍,邀请澳门出版界、文化界的人来中山看书展,更好地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他更对中山的“香山文脉”系列和“中山美丽乡村”系列书籍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通过这个专区,可以很好地了解中山的人文历史,很有特色”。

  出版物展销区内,深圳出版社的展位人气旺盛。他们带来的近400种图书涵盖深港文脉、科创科普科幻、法语文学、青春少儿等多个领域,并特别设置了“湾区之眼”开业预告专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双子星”,深圳与中山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根同源。今年深圳出版社第三次来中山参展,更体现了深中两地深厚的人文渊源。随着深中通道的贯通,两地文化交流迎来新机遇。两地以书为媒,通过“深中共读文旅指南”等创新形式,搭建起两地文化互鉴的桥梁,让书香成为连接两座城市的情感纽带,共同书写大湾区文化共融的新篇章。

  书展让文化共鸣跨越了地域界限。广州游客张先生领取《中山方言志》后感叹:“系统了解方言演变,这种零门槛接触权威资料的机会太难得。”而展位中全市以镇街为单位、以村(社区)为落笔点的美丽乡村系列丛书,则将香山历史融入湾区叙事,让读者感受“文化湾区”的共通血脉。

  从“静态陈列”到“沉浸共创”:

  释放全民参与新动能

  本届书展通过非遗活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非遗工匠霍秀银现场演绎石湾陶塑微塑技艺,50年功力令人叹服,观众近距离目睹“老人公仔”在指尖诞生;礼遇金镶手工坊展示“百千万工程”主题掐丝珐琅作品,将小榄菊花、沙溪芦兜粽等元素融入设计。中医药文化首次以义诊形式进入书展,中山市针灸治疗中心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市民体验针灸、耳穴压豆后纷纷点赞:“中医离生活更近了。”这些非遗项目通过场景化展示与互动体验,打破了“静态陈列”的窠臼,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书展还打破文化活动的单一性,通过跨界融合构建多元参与场景,比如首次推出的“阅夜越精彩”活动,以音乐为媒,将一首首经典诗词歌赋通过深情吟诵和生动演绎,带领着广大书迷们跨越千年文化,沉浸式品味开放包容的唐风古韵,感受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山精神文明交融的魅力。市民黄先生带着孩子参与互动:“孩子们在吟诵中感受盛唐气象,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既有趣又有深度。”

  书展虽已落幕,但阅读的种子仍在自由生长,它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发酵。书展的意义也早已超越单一文化活动范畴,成为推动中山文化繁荣、促进湾区文化融合的重要力量。当书页翻动声与城市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中山“文化兴城”的蓝图正迈向更广阔的未来——中山不仅展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中山也将继续秉承“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的“立意”,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全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书香成为连接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