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部分乡村地区暴露出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以及生态保护修复,能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2年8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批准民众街道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经过3年的摸索,民众街道依托旗下国有企业——中山火炬民众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众经开公司”)联动村集体的方式,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辖区3900多亩农用地实现“统租统管”,并串珠成链带动民众万亩沙田水乡三产融合发展。
■村企携手
3900多亩农用地“统租统管”
8月18日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从民众街道新建村利生围俯瞰,白鹭在雨中盘旋,连片的稻田刚换上嫩绿色的新装。
几年前的新建村,还是另外一番景象,花木场、鱼塘、水稻田、闲置地交错分布,土地利用率低下,农业产业规模发展受阻。民众街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关少琴介绍,2022年8月,民众街道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后,便开始了全域土地整治。在村两委干部以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新建村以到期一批收回一批的方式,实现1200亩农用地收储。2023年,民众经开公司以每亩3000元的价格,再次实现新建村2700多亩农用地收储。最终,3900多亩农用地由民众经开全面实施“统租统管”。
土地权属复杂且涉及多方利益,要想实现3900多亩农用地全面“统租统管”,难度可想而知。
“今天鱼塘排水,水浸了隔壁的花木场。明天花木场打药,又不小心飘到了鱼塘边……这样的纠纷时常发生。”望着连片的稻田,新建村党委书记黄海霞感慨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可不容易。不仅花木场、鱼塘、水稻田交错分布,村民纠纷时有发生,而且土地非常零散,仅5亩以下的土地就有1000多个,甚至出现撂荒地。为破解土地低效难题,新建村早在10多年前已经开始以返承包模式,将土地承租给较大市场主体,实现村集体分红由每人每年800元提升至4500元。
村集体收入提升,虽然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为近几年全面推开“统租统管”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不乏有部分村民不愿交出土地。对此,新建村采取同村土地置换的办法——在统一规划的地块外,保留部分土地满足这部分村民的耕种需求;实在无法协调的村民小组,则暂时搁置。黄海霞观察到,随着市场行情波动,原本抵触的村民渐渐松了口。“市场经济起起落落,但跟民众经开公司可一次性签10年合同,能保证村集体收入稳稳当当。”黄海霞笑着说,自从民众经开公司对3900多亩农用地实行“统租统管”后,村民的土地发包收入提升了26%。
■串珠成链
推动万亩沙田三产融合发展
站在利生围的田埂边,只见细雨中,插秧机正在田间穿梭。履带碾过泥泞的田垄,一簇簇嫩绿的秧苗被均匀栽入田中。田地周边,新修的机耕路四通八达,水渠纵横交错,贴心设置的会车位,让农机与车辆往来更显从容。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民众经开公司副总经理饶波介绍,他们对3900多亩农用地实施“统租统管”后,按照农用地和耕地性质,将其中2600多亩整合为连片稻田。连片的稻田中又包含1200多亩高标准农田,最终实现了“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良好成效。
优质土壤能提供充足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粮食产量。“这里不少稻田由花木场改建而成,长期种植导致土壤养分不足。”饶波话语中透着自豪,“我们通过第三方机构检测发现,河涌与鱼塘的底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便将这些现成资源晾晒加工成‘肥泥’还田,既实现资源化利用,又滋养了土地。”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水稻密植技术研究和高产品种培育,让稻田亩产从承包初期的500斤提升至平均700多斤,部分地块更是突破1200斤。
“连片农田不仅便于规模化机械作业,更能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后续万亩沙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筑牢根基。”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饶波感慨道。有了连片稻田生产的优势,该公司还计划修建大米烘干场,延伸稻谷深加工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式农业”,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化解卖粮难、价格波动的风险。此外,他们还计划依托2600多亩连片粮田,打造网红稻田沿江带,沿线布局休闲垂钓、阳光草坪等农文旅项目,让农业与精细加工、文化旅游深度交融,绽放新的活力。
在守护耕地红线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三产融合,是民众街道全域土地整治的最终目标。关少琴介绍,民众街道将以3900多亩农用地“统租统管”为基础,通过第三方公司专业化运营,将新建村万亩沙田的水乡特色资源串珠成链,全面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