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健康城市周刊 新闻列表
~~~——
~~~——在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多名跨境到中山坐诊的港医常年奔波两地,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打开了一条新医路
~~~——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
~~~——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救治

 
2025年08 20
乙巳年闰六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08月20日 健康城市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香港医生在中山的“第二门诊”
在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多名跨境到中山坐诊的港医常年奔波两地,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打开了一条新医路
  统筹/王帆 李颖奇 文字/本报记者 王帆 林燕英 实习生 郑雨欣 图片/本报记者 罗杨鸿

  他们,是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浪潮中的先行者——选择跨境到内地坐诊的香港医生。在制度衔接的探索中,他们用精湛医术,为中山和香港患者带来港式医疗服务,并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

  作为在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跨境执医的香港医生,他们有什么故事和感受?近日,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些特殊的“湾区医者”,聆听他们的故事。

  潘伟生:

  香港神经外科专家带来国际化诊疗视野

  近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位于小榄镇的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医院就诊的患者众多,偌大的多层地下停车场内,车辆进出繁忙,停车位均已停满。

  在该医院的国际医疗中心,来自香港的神经外科专家潘伟生教授,正在忙着为中山患者看诊。在充满温馨的诊室里,他与患者细心沟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讲解检查结果、如何开展治疗能更好达到效果,并细致告知手术将具体如何开展、手术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处理等。

  在这家医院里,他的患者大部分是中山本地患者,香港患者占20%左右。“为患者解释清楚病症,让他们明白病情,是有效的沟通方式,将能让他们建立对医生的信心。”潘伟生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潘伟生教授是香港大学临床外科荣誉教授、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荣誉顾问、香港医管局神经外科荣誉顾问。他曾在英国学医13年,并在香港中文大学神经外科工作30多年,在脑损伤、脑出血及神经肿瘤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同时,他致力于专科培训工作。

  近四年来,他在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外科负责开展看诊、做手术及教学等工作。今年,受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邀请,他每逢周二、周三到中山坐诊,深入参与该医院的神经外科、神经科学的工作,并为年轻医生开展专科培训。

  在诊室看诊后,他还来到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脑病科住院部、重症监护室查房,对复杂病例的情况,提供国际化的诊疗经验和临床指导意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现在从香港来到中山坐诊,变得非常便利,每次通勤大概2个小时。”潘伟生表示,他非常珍惜来中山坐诊的机会,希望将香港的医疗经验引入中山,推动中山基层医院的专科发展,也希望给中山的医生带来更多国际化诊疗视野。

  据悉,作为中山市首个开设国际医疗中心的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一家拥有“港医、港药、港械、港式服务”的港资混合所有制医院,也是三甲医院。

  该医院既服务中山本地老百姓,也为香港同胞“北上就医”提供服务。该医院的年门诊量为110多万人次。过去一年,该医院服务了香港患者近2万人次;香港患者就诊人数相较于前年同比增长约50%。

  医院里的国际医疗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批落实“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医疗机构之一,截至目前,该医院有32位来自香港的医生已注册跨境执业,往返中山香港两地坐诊。其中,常态化坐诊的香港医生10多位,每周均定期来该医院出诊。

  这些医生,超半数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这些医生的专业包括全科、肿瘤科、脑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精神睡眠科、康复科、针灸科、中医科等。这些香港医生绝大部分有海外留学经历,在医学上更具国际化视野,让大湾区群众在中山即可享受国际化医疗。

  潘伟生就是跨境执业的医生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同样可以建立有效的治疗中心。”说起在中山坐诊的感受,潘伟生表示,他更重视传递先进且系统的诊疗理念,希望在提升基层医院的能力后,让更多市民有常见病或罕见病的患者,无需奔波到外地,在“家门口”即可看诊。

  如今,越来越多香港居民,“北上”来到中山看诊。“中山的诊疗服务越来越高,许多不想在香港排队看病的居民,会选择来到中山。”他提道。

  王德利:

  希望融合香港和中山两地诊疗经验

  同样在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坐诊的香港注册中医师王德利,来到中山为患者看诊已有1年多时间。

  在香港行医30多年,曾获得香港大学肿瘤科高级文凭、作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中医药课程导师的他,擅长开展肿瘤和情绪病治疗,每周三在中山坐诊。

  “我选择来中山坐诊,是因为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跨境坐诊非常方便。”他介绍,每次来中山,他早上从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出发,坐诊后晚上即能回到香港。

  深中通道开通一年多来,他也见证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居民来到中山居住。随着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市中医院被接连纳入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众多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来到中山开展体检和就诊等。

  “香港长者来中山进行体检、看诊等,非常便利,他们在中山看到香港医生坐诊,也会感觉非常亲切。”他表示。

  两地的诊疗方式有什么不同?“我比较擅长肿瘤和情绪病方面的治疗,在中山,我看诊的患者中,有五成以上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睡眠不好等,是因情绪问题。”他介绍道,在香港,通过中医来治疗情绪病并不流行,但是来到中山后,他发现中山的患者在服用西药后,愿意尝试中药治疗,这让他感到欣喜。

  “对于我来说,我的擅长领域,在中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告诉记者。

  同时,他也带来了香港的诊疗理念,包括在中医看诊过程中,全程以把脉为主、全程使用中药治疗等。

  不过,他也希望将内地与香港的诊疗方式进行结合。“内地的看诊方法,同样值得香港的中医借鉴,比如中山的中医在看诊过程中,会通过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身体检查,并且用药方面进行中西医结合等。”他表示,中西医结合的经验,值得香港中医学习。

  提到两地的看诊差异方面,他还提到,一年前刚来中山坐诊时,由于对内地的医保政策还不够熟悉,他经常需要向医院同事请教相关内容。同时,内地的西药名称与香港的叫法不同,他也在不断熟悉中。如今,他已越来越适应两地的不同。

  在看诊时,这位来自香港的中医师非常细心,为了更好地随时与患者沟通,指导用药等,他加了许多中山患者的微信。

  “因为我一周来坐诊一次,每次会给患者配一周的药,加微信是希望患者在服药期间,如果有需要咨询的问题,或者病情出现变化时,能及时联系到我。”他真切地表示,每当看到患者身体好起来,他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很多人会问我,一周来一次中山会不会觉得累,我觉得挺好的,甚至每周都很期待星期三中山坐诊日的到来。”他说,一方面,他希望能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融合工作中,为香港和中山的医疗事业发展出一份力,“另外,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一直不太了解内地的医疗情况,非常想借此机会,对内地有更深入的了解。”

  黄志浩:

  推动镇街医院迈向国际化

  香港陈星海医疗集团行政总裁、全科医生黄志浩,与潘伟生、王德利医生一样,同样每周来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坐诊。

  自2023年3月起,黄志浩就频繁地往返香港、深圳和中山三地,成为一名“三栖医生”,开启湾区执业生涯。

  除了“港医”的身份,黄志浩还有另外一份重要的身份。作为香港陈星海基金会副会长,他受托全面管理和运营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如何将一所内地镇街医院发展为国际化大医院?这是黄志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熟悉内地医院管理和运营模式的他,深知要改变一所内地乡镇医院的质量和效益,就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内外兼修”,不但体制上要改革、管理上要完善、服务质量要提升,还需要整合多方资源。

  “首先要改变的是想法,通过学习和交流培养国际化的思维。”黄志浩说。他代表香港医生团队接手管理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后,着手对接和引进香港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细节管理、提升港式优质医疗服务,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显著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近年来,在黄志浩的推动下,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化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包括率先引进“港医、港药、港械、港式管理”,全面改革管理系统,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和执行国际化医疗标准,尤其在医疗风险管控与安全保障方面;积极开展医疗科研项目,如引进3D打印技术与康复应用结合;持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技术交流合作,如建立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大湾区孵化中心等。

  如今,这些举措已结出累累硕果。在小榄镇党委政府支持下,2020年,作为中山市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医院由当地政府和香港陈星海医疗集团携香港中文大学医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综合肿瘤中心暨香港港安医院肿瘤中心等香港医疗机构/团队合作共建,成为内地首家粤港共建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同时,该医院成为广东省首批“港澳药械通”试点医院,广东省首批香港“长者医疗券”的试点医疗机构;与香港5所大学开展医疗科研合作及学生实习交流;与英国保诚保险(香港)及香港综合肿瘤中心合作,成为英国保诚保险在内地的首家提供“免找数服务”的医疗机构,为两地癌症患者搭建无缝衔接的跨境医疗通道。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