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山书院的香山少年馆,自开放以来备受青少年学生喜欢。迎门“朴诚勇毅”四个大字,最为引人注目。小讲解员冷晨睿熟练地向市民观众解读它的由来和意义:“这四个字来自孙中山先生。”1921年,兴中会元老、曾在北美为孙中山筹措革命资金的简崇光回到家乡南朗,创办南塘国民学校,并亲任校长。简崇光请孙中山先生题字。孙中山先生欣然题写“朴诚勇毅”四字校训,并命人制成牌匾,代表了他对香山少年的寄望。
这块由杉木制成的校训牌匾,百年间数度沉浮,从学校礼堂的正中,到工厂工人的床板,到建筑工地的地梁挡板,最后回到南塘简氏大宗祠,被悬挂纪念。这段极为曲折的往事,背后是南塘村老人简观享莫忘莫失、执着守护的动人故事。
■联手恳请孙中山先生题写校训
在南塘村中心,古色古香的简氏大宗祠是整座村子的灵魂。这里保存着村中大姓——简氏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谱系。祠堂内,高高悬挂的“朴诚勇毅”牌匾,由南塘人熟知的“三简”(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的简让之、简崇光、简永照)于1921年请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
当时,简崇光回到家乡南朗南塘村创办南塘国民学校,并亲任校长。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鼓励师生共同努力,他约同简让之、简永照联手恳请孙中山先生为学校题写校训。孙中山先生十分乐意,欣然题写“朴诚勇毅”四个铿锵有力、潇洒隽美的大字。题词后,孙中山先生又命当时香山县县长吴铁城找工匠制作成凸字牌匾,送往南塘村。是日,南塘全村老少都出村相迎,并在村口和南塘国民学校门口搭起牌楼,张灯结彩如过年般热闹。
到20世纪30年代,南塘村旅美华侨简永成号召海外乡亲、侨民捐资兴建南塘乡立学校(今南塘学校)。学校建成后,南塘国民学校迁入,“朴诚勇毅”校训牌匾也随之流传到新的校舍。
1944—1949年间,在南塘乡立学校就读小学的简观享,每个星期一的早上都随老师同学一起集中于学校礼堂,向孙中山遗像三鞠躬致敬,朗诵先生遗嘱,高唱《三民主义歌》,然后上课。“那时候,‘朴诚勇毅’的牌匾就挂在礼堂中央,我无数次看着它,蓝色底,黑色字,苍劲有力。”如今已88岁高龄的简观享回忆道。
■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时代动乱,形势多变,牌匾忽然间没了踪影。“到处找都没找到,当时觉得好可惜,这可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对我们南塘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简观享印象中,南塘人第一次失去“朴诚勇毅”牌匾,他把这件事藏在了心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20世纪8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山开始鼓励开办企业发展经济,南塘村也在1987年将自己的村委大楼租给了一家针织厂。简观享万万没想到,原来自己心心念念的牌匾就在咫尺天涯的村委大楼内。当时村领导组织村民收拾大楼内杂物,他看到一张单人床上铺了一张烂草席,就扯下准备扔掉。谁知刚一扯下席子,发现底下的“床板”分外眼熟。仔细一看,依稀可辨“朴诚勇毅”的字迹。“我赶紧拿抹布把灰尘抹干净,瞪大眼睛看了又看,确认就是那块牌匾,没错!”相隔几十年,如今回忆起来,简观享仍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牌匾失而复得,简观享分外珍惜。他原本想把牌匾拿回家好好保存,但怕有“侵吞”公物之嫌,只好把牌匾锁入村委财务站。他并不完全放心,时不时就“关照”一下,看牌匾是否还在。到1989年,南塘村又开起一家蜡烛厂,再次有人打起牌匾的主意。简观享这次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带出去,执意将其留在财务站。
不幸的是,牌匾还是在混乱中不翼而飞了。“当初为什么不搬回家,为什么没有保护好孙中山先生的训示?”简观享深深懊悔。
■回到原点,继续发挥价值
20世纪90年代,村内百岁“仁和社”亭重建,简观享作为村主任在工地监工。他发现有一块地梁挡板太高,觉得可以拆出贯条木,一块板当两块板用。刚一取出,简观享顿时一激灵,这大小和形状好像他常常挂念的那块牌匾。他赶紧将木板搬去水沟清洗,细细查看下,“朴诚勇毅”字迹隐隐可辨。简观享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这一次他直接将牌匾带回了家。
作为村里有名的书法能手,简观享决定自己动手修复牌匾。他买来凿子和颜料,按照传统木刻工艺,复原原先的阳刻凸字,木板也因此变得薄了一层,中间还有细微的朽木缺失。他还按照刻在脑中的牌匾模样,为中间“朴诚勇毅”、题头“南塘国民学校”和题脚“中华民国十年”字上了黑色,底板上了天蓝色,“校训”和“孙文”二字添涂红色。每天有时间做一点、做一点。最终,一块复原的“朴诚勇毅”牌匾再次出现在南塘人眼前。
此后,这块命运多舛的牌匾再也没有流失,被南塘人接连悬挂于南塘村老人会(老人中心)、侨务办公室、村委大楼等,直到2010年简氏大宗祠修缮,牌匾重新进行了修复和加固,从此悬挂于祠堂内,回到了它最初的“原点”。
如今,无论是在充满传统气息的简氏大宗祠,还是新生的香山书院,人们重新瞩目“朴诚勇毅”四个字,重新挖掘领略其精神内涵,香山文脉更显厚积薄发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