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治水让碧水长流
浙江诸暨被称为“中国珍珠之都”。走在诸暨山下湖镇的生态蚌养殖基地,一颗颗载有珠蚌的白色圆球,铺在澄净的湖面上。这种新的养殖方式通过管网将藻类“精准投喂”至河蚌体内,避免向水体直接投肥造成污染。
珍珠养殖产业打破养殖污染的困境,全产业链抓住机遇、逆势而进。“珍珠养殖业绿色转型,以前看是压力,现在看是机会。”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锋坦言,绿色技术让河蚌养殖密度远超以往,显著提升了企业效益。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十四五”以来,各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
截至2024年底,各地累计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5.7万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84%,推动解决了一批污水直排、乱排问题。
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全国七大流域开展了水生态状况监测调查,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加大保护修复力度。
持续加强生态用水保障。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明确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统一监管,推动解决河流断流干涸、湖泊湿地萎缩等突出问题。
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0.4%,首次超过90%,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至0.6%,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多措并举护一方净土
在重庆三峰百果园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人工智能辅助控制的巨型“手臂”有条不紊地将生活垃圾送入焚烧炉,实现垃圾自动均匀进料。这个工厂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4500吨,相当于重庆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的40%。
这是重庆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推进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态环境部门启动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分阶段建设目标。制定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计划。开展建设用地地块遥感核查,实现土壤超标地块和存在污染风险地块全覆盖。同时,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堆存场所排查,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各地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升建筑垃圾消纳能力、资源化利用能力。
目前,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十四五”新增完成8.6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续加强,全国“113+8”个城市、20个省份和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近期,多部门联合启动专项整治行动,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高发态势,同时还将聚焦重点地区全面深入排查整治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以有效防控重金属环境风险。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