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2025年08 25
乙巳年七月初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08月25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应如何圈粉八方英才?
  ■主持人:谭华健

  今年以来,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各类人才加速集聚,目前已吸纳超过10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今年中山《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深入实施“中山英才计划”。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中山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专家探讨。

  王作斌:

  筑巢引凤,中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建设之路

  中山人才生态建设是包含政策引领、教育支撑等多维度环境营造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筑巢引凤,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知识型经济。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落实人才政策,它是人才之城的名片。笔者从人才政策和研究生培养两个方面探讨中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建设问题。

  ■一、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友好的创业环境

  中山发展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科技创新则需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需要依托中山现有的科技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中山产业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内外创新人才资源,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同时利用中山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及香山文化优势,响应国家布局建设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目标,汇聚海内外人才,建设中山的全球人才高地。因此,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对中山打造“人才之城”至关重要。

  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需要融合战略前瞻性、资源适配性和生态包容性,也需要政策实实在在的落实,真正做到“筑巢引凤”。好的人才政策是以人为本,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网络,连接众多人才的个体抱负与社会发展需求。它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人才,更是为了激活、赋能、留住并持续发展人才,最终驱动中山各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落实人才政策是决定人才工作成败和地区兴衰的核心问题。好的人才政策不仅能引来“凤凰”,更能让“凤凰”安心筑巢、健康成长,创造“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才能使人才与城市结成“命运共同体”,并吸引更多的“凤凰”来中山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评判人才政策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真正释放了人才的潜能,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繁荣发展的实际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落实是人才政策的生命线,一份政策落地不力,可能损失数倍或难以估量的信用代价和相对应的经济发展!人才政策文本如同设计蓝图,落实才是真实的存在。人才是城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政策唯有落实,方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未来。

  因此,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并实实在在地落实,才能形成友好的创业环境,让“凤凰”安心筑巢、健康成长。有效的人才政策是中山筑巢引凤、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知识型经济的保障。

  ■二、依托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高层次人才生态

  研究生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人才战略的核心环节,对科技、产业和社会产生多层次、深远的影响。研究生教育实质是国家创新能力的源泉,研究生培养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其核心作用体现在:短期为产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中长期则担负着孕育颠覆性技术和新产业赛道的任务,是现代化社会进步的基石。

  研究生培养与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构成深度耦合的共生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研究生是现代化城市的未来,工作在科技前沿领域。他们都有创新课题,每年的流动和课题的迭代实际上发挥了科技创新源泉的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基地、区域人才高地。

  围绕打造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山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构建高层次人才生态,鼓励研究生把论文与中山的发展密切融合,企业通过联合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与项目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定期或根据需要举办企业需求论坛,强化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研究生培养基地是高层次人才生态系统的核心生产引擎和孵化器,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新鲜血液和知识创新的动力源泉。好的人才政策可以引来“凤凰”,研究生培养基地则可以让“凤凰”安心筑巢、持续健康成长。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人才生态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创新根基。

  因此,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同步建设世界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生态环境,实现“筑巢引凤”,形成中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融入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使中山成为区域人才高地和重视人才的亮丽名片。继而持续驱动中山的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孕育颠覆性技术和产业革命,续写敢为人先的香山传奇。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光电/生物纳米检测与制造中心主任,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艳:

  制度驱动、产才融合、价值凝聚:中山青年人才发展的多元路径

  在城市发展层面,人口流动直接影响城市生产力与发展潜力,城市间的人才竞争已逐步聚焦于青年人才领域。中山作为广东省“最青春”的城市之一,率先在地级市层面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并逐步形成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基本框架,其中青年人才发展是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山对人才驱动的需求日益增强,如何优化青年人才发展基础,构建人才与城市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践体系,成为激发中山城市新活力的关键议题。

  ■一、制度驱动:构建政企社协同新格局,打造港澳青年人才“第一驿站”

  青年人才发展是一项涉及多维度、多层次、多主体的全链条工作。中山在青年人才发展领域注重顶层设计,将《中山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度融合,并在纲要中明确“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平台”,形成了一系列系统性政策布局。在政府出台政策与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中山应进一步推动企业和社会部门等多种资源协同联动,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青年人才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府引导下,各方应共同搭建政-企-社资源整合的人才服务平台,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政策工具创新,精准聚焦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推动政策与资源的高效匹配,逐步构建起多元参与、协作紧密的网络化支持体系,夯实青年人才发展的基础。同时,中山凭借地缘优势,在吸引港澳青年人才方面具有良好条件。当前已出台覆盖学习交流、创业就业、安居托育等多领域的专项政策,未来还需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才政策的普惠水平,加强政策解读以化解跨境人才对政策理解的困境,优化政策衔接机制以提升政策落地效果,力争将中山打造为港澳青年人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第一驿站”。

  ■二、产才融合:依托产业布局“靶向”引才,以“硬”助“软”持续提升青年人才吸引力

  紧扣“制造业当家”这一主线,中山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新兴产业,逐步构建起涵盖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驱动了人才需求,并对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山应围绕现有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产业、人才与平台三者协同发展,以产业为纽带链接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可探索将共青团、人才主管部门等的部分服务职能嵌入产业链条,增强对产业链上青年人才的凝聚和服务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同时,应高度重视人才储备工作,重点发掘具备创新潜质的青年人才。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联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深入企业、学校和社区一线,系统挖掘符合未来产业导向的有潜力青年,建立健全人才储备机制。此外,中山应依托现有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借力深中通道这一贯通湾区的新动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筑牢产业健康发展根基,将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设施硬优势转化为对青年人才的软性吸引力。

  ■三、价值凝聚:强化价值认同与情感链接,聚焦青年人才发展新着力点

  为构筑具有持续吸引力与竞争力的人才高地,中山市应以“青年优先、人才赋能、情感凝聚、城市IP打造”为战略中心,紧扣自身特色,致力于构建一个以价值认同为核心、情感链接为纽带的青年人才发展系统空间。首先,要进一步强化青年优先发展的价值理念,凝聚青年优先发展的价值共识,在全社会层面形成青年友好的环境氛围。其次,牢牢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价值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才赋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支持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与培训,尤其是聚焦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可考虑成立面向青年的“未来产业领袖基金”等,鼓励青年人才在重点产业链上开展技术攻坚与成果转化。第三,情感凝聚同样不可忽视。中山应进一步创建丰富的文化与社交活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构建面向青年人才的良好社交网络,增强群体间的情感连接,提升其在中山扎根的意愿。第四,借鉴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IP经验,中山应强化“制造业当家”与“精致宜居”的城市双IP,将区位优势与产业特色充分结合,打造城市文化新IP。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多渠道平台传播,助力城市IP出圈,使得年轻人一想到中山便能引起开放、创新、宜居的情感共鸣。

  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讲师、博士。本文为2025年中山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中山青年人才发展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案例的实证比较》阶段性成果

  胡卫华:

  将中山建设成大湾区文旅人才集聚的沃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中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和发展后劲。作为孙中山故里、香山文化发源地,中山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扎根于产业的地域经济,加速构建文旅人才集聚高地。中山可通过“产业聚才、教育育才、开放引才”的多维联动,逐渐形成既有产业特色又有地方烙印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格局。

  ■一、审时度势,打造文旅产业核心人才聚集地

  中山提出“以抓工业的力度抓服务业”,将文旅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山文旅产业从“工业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亟需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支撑。

  一是要继续培育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截至2025年2月底,中山市经营主体同比增长6.57%,增速跃居珠三角地级市第一。人才储备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同期中山新流入就业人员超32万人,人口流入增幅跃居全省第三;技能人才总量突破89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6.73%;在《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中位列全国第23位。例如,2023年三乡镇通过“港澳青年人才研学驿站”引进澳门文旅策划团队,吸引澳门学子到中山深度交流学习,促进港澳人才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要通过新业态、新载体激发人才培养需求。中山是大湾区产业链配套最完整的城市之一,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四大产业为引领,联动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等现代化产业,形成“4+6”“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这些发展机遇为中山文旅人才培养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为导游讲解、项目策划等岗位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是要抓住新机遇吸引培养人才。充分利用毗邻深圳的地域优势和深圳人才的“溢出效应”柔性引进、合作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涉外人才是提升文旅国际化水平的关键,中山可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吸引大湾区高端人才参与文旅产业建设。

  ■二、与时俱进,构建旅游职业人才精准孵化池

  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一线人才。中山需未雨绸缪,系统构建覆盖旅游全链条、匹配新业态需求的职业人才培养与供给体系。

  一是要深化文旅行业产教融合“精准滴灌”。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贯通人才培养立交桥,打破原有的高校专业设置思路,瞄准社会和企业的最新需求办学。在专业设置、调整方面有所示范,力争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无缝衔接和同频共振。例如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培养文旅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关键,项目策划、电子商务、包装设计等大量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将迎来发展契机。二是探索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中山范式”。中山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各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村委会、技工院校三方共建的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并联合行业协会等多方运营,定期开设培训班,做到送技能下乡、送培训上门。下一步建议将职业院校补充进来,探索更多元的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教育体系,让更多人享受到福利。左步村、桂南村、曹边村等新晋乡村旅游景区可以重点打造农文旅项目,以“社区旅游学院”模式培养文旅人才,创新设立“中山文旅特派员”制度。三是构建多方参与共建技能的“网络体系”。中山建成覆盖市、镇、村三级的“文旅人才驿站”,开设短视频制作、智慧景区管理等在线课程。下一步还可针对导游、民宿管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村旅游运营者等职业,推出“星级认证+动态考核”。

  作者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张延杰:

  借智高端人才,赋能中山产业升级

  中山制造业人才需求占全市人才需求总量的43%,但高层次制造业人才占比不足15%,这种结构性矛盾亟需通过精准施策加以解决。向制造业倾斜的人才政策首先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智能家居、光电装备、健康医药等优势产业,制定差异化人才引进目录。只有将人才政策的天平向制造业倾斜,才能真正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中山市要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的跨越,必须充分发挥科学家、院士等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通过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高端人才咨询制度,定期组织院士专家为中山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将成为打造“人才之城”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中山市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

  黄立飞:

  工匠育才之链: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中山通过工匠精神城市宣贯、技能人才参政议政等举措,重塑社会对“工匠”的价值认知。以“粤菜师傅”工程为切片,可见中山正以系统化思维破解技能人才发展的“三难”困局:身份认可难、职业晋升难、产教融合难。这种将技能人才置于城市发展战略核心的实践,或为全国工匠型城市建设提供范本。笔者认为在工匠育才之链上,中山需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一、培训端:加强“需求侧响应”

  传统的技能人才培训往往与实际需求脱节,要改变这一现状,政府、企业与培训机构应构建紧密的联动机制。政府牵头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形成动态的需求清单。企业深度参与培训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案例和技术标准。培训机构根据需求清单和企业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虚拟现实模拟等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员所学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

  ■二、评价端:探索“复合式认证”

  单一的技能认证模式难以全面衡量人才的综合能力。应建立多元化的复合式认证体系,除了传统的技能等级证书,还应纳入项目实践成果、创新能力评估、团队协作表现等维度。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采用线上测评、现场实操、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综合技能的人才,给予复合型技能认证,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发展端:构建“技能发展生态”

  要打造一个全方位、可持续的技能发展生态系统。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建立技能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创新。同时,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设立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社会认可。此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的机会,推动技能人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山市“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主持人、获评“中山市英才计划技能人才项目—市十大工匠、市首席技师”

  【征文启事】

  邀您为中山“十五五”规划献一策

  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为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近日,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向社会各界征集中山市“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您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有所思考,也欢迎给本报《理论周刊》赐稿,我们将择优刊登,通过报纸传递您的意见和建议。来稿请投电子邮箱:201w301@163.com。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