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位于横栏镇的荣新照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新照明”)的实验室里,LED光谱检测仪正扫描测试着一枚LED芯片,屏幕上跳动的光效曲线让总经理蔡瑞鸿眼中闪过兴奋:“这种LED封装工艺让灯珠耐高温提升32%,光衰率降低27%。”10年间,这位澳门青年将500平方米的封装车间打造成拥有20项专利的科技型企业,其研发的仅15毫米厚的LED路灯正改写非洲乡村的照明史。
■用数据重构照明行业标准
2013年,澳门理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蔡瑞鸿辞掉澳门中学教师这一“铁饭碗”,带着20万元积蓄扎进中山横栏的灯珠封装车间。“当时LED照明渗透率不足10%,但光谱数据告诉我,这是光的革命。”他指着2012年行业报告上35%的增长率曲线,指尖划过当年在澳门兼职送水时设计的“臭氧消毒系统”手稿——这份少年时期的服务创新方案,已埋下“技术驱动商业”的种子。
荣新照明的天台堪称“光实验室”:24盏测试路灯对着12K摄像头阵列,实时向云端传输亮度和续航数据。“2019年,一位印度客户的质疑让我顿悟——参数比样品更有说服力。”蔡瑞鸿调出印尼阴雨天测试视频:连续72小时无光照,路灯仍以1000流明亮度工作。这套耗资20万元搭建的“实地测试系统”,让哈萨克斯坦高速公路项目从签约到交付仅用23天,比越南厂商快40%。
技术破壁发生在2022年的实验室。为解决LED高温光衰难题,他带领团队用3个月测试87种封装材料组合,在零下20℃至80℃的环境舱里反复验证。当测温仪显示灯珠可承受温度比传统灯具高32℃时,那款仅15毫米厚的LED路灯诞生了——压铸铝外壳被替换为自家工艺的合金铝,重量减轻40%,却通过了非洲40℃高温的实地考验。
■中山智造的“光量子效应”
“横栏喷涂厂的纳米涂层技术,让我们的灯具耐盐雾测试达到1000小时。”蔡瑞鸿点开供应链管理系统,古镇电线、小榄外箱的物流轨迹实时跳动。这种半径10公里的“半小时创新圈”,在2020年疫情期间爆发出惊人能量:当越南工厂因封控停产,他凌晨3点驱车在中山产区寻料,天亮便带回车间试产,最终提前15天交付5万盏太阳能路灯。
政府的科技赋能更如虎添翼。横栏镇工科信局为其对接的专精特新培育计划,不仅带来大量政策扶持,更牵线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共建光效实验室。“现在我们已覆盖从灯珠封装到光源生产、五金冲压、表面喷涂、成品装配及老化测试的一条产业链,这在10年前不可想象。”他指着车间里的智能螺丝机,0.8秒/颗的拧紧精度由中山本地企业定制,80%的自动化设备实现“中山智造”闭环。
■让科技照亮发展中国家
在印度孟买贫民窟的巷道里,蔡瑞鸿的便携太阳能灯取代了煤油灯。这款仅重320克的灯具,搭载自主研发的光控芯片,能根据日照自动调节亮度。“我们破解了太阳能板转化率与电池衰减的矛盾,用MCT算法,让便携太阳能灯在阴雨天的续航提升3倍。”他展示着平板电脑上的实时监测:埃塞俄比亚村落的路灯已连续工作476天,光衰率仅5.3%。
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超12%的“技术偏执”,让荣新照明在2023年肯尼亚展会上一战成名,15毫米超薄路灯的设计让传统灯具75毫米的测试数据相形见绌。“当地经销商不敢相信,中国小厂能做出这个级别的散热方案。”如今,这款售价不足100美元的灯具,已在23个国家的离网地区建立光效监测站。
站在楼顶,蔡瑞鸿指着远处的检测天台:“那些跳动的光效数据,就是中山科创基因的密码。”从体育教师到光电专家,他用10年时间证明:当澳门青年的创新热情遇上中山灯饰产业的“光量子效应”,每个追光者都能成为照亮世界的光源。而那面刻着20项专利的展示墙,正以每年3到5项的增速,书写着大湾区科技创业的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