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山市属一级国有文化企业,中山文旅集团依托市属媒体资源优势,以传媒为纽带,以文旅为主责主业,深度推动传媒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也为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搭建起资源整合新平台,还为中山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知名文旅目的地、广东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对标省域战略锚点 紧扣中山发展脉搏
2025年3月,广东发布《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实施文旅投资100项在建重大项目和100项重点招商项目“双百”计划,力争到2027年全省年接待游客突破9.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万亿元,现代旅游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30年,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建成高水平旅游强省。
《措施》中提出几大发展方向,与中山发展优势高度契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打造大湾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圈,充分发挥大湾区高塔联盟作用,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打造大湾区城市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助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化农林文旅融合发展,立足地域特色创新休闲体验式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形成“景区带镇村”发展格局;打造若干品牌影响力强、国际业务能力突出的旅游集团;统筹安排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引导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创新型旅游“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时代潮头,中山文旅集团的成立绝非简单的资源重组,而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跃升。中山文旅集团的成立恰逢城市发展的关键窗口期——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从“交通节点”向“产业节点、文旅节点”转型的深化之年。
“流量”如何转化为“留量”?
随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深圳与中山迈入“半小时经济生活圈”。一年间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带动两地各类要素流动加速,推动旅游、商贸、产业等多领域合作持续深化。数据显示,2024年7月至2025年5月,中山市累计接待游客2520.97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998.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94%、20.97%、23.47%;今年端午假期,中山更以70余场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强势“出圈”,累计接待游客82.39万人次,同比上升27.38%;旅游收入达3.78亿元,同比上升32.17%。
“流量”来了,如何转为“留量”?如何让“一时热闹”变成“长久红火”?这是一个需持久思考的命题。中山市委、市政府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大湾区重要旅游目的地”,而中山文旅集团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中山文旅集团的底气,源于中山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与市属媒体的改革基础。随着时代发展,中央和地方相继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成为行业共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中山市积极探索融合之路,市委宣传部牵头大力推进市属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改革工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打破传统媒体壁垒。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冲击,中山的媒体并未止步于内容生产,而是以“传媒+”思维重构产业生态:一方面,通过重塑生产机制,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转化为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以“一体两翼”模式(媒体主业+文旅、教体等产业)构建反哺机制,实现“产业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优化我市文化产业布局。这种变革的深层动因,在于中山敏锐捕捉到媒体与文旅产业的强关联性——媒体既是文旅资源的传播者,亦可成为资源整合的操盘手。中山文旅集团通过传媒、文旅全产业链运营,深度发展农文旅融合业态,打造文旅旗舰品牌,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纵观中山文旅资源,可谓禀赋突出。这里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杨殷故居、五桂山革命根据地等地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是开展教育和旅游的珍贵资源;作为香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山留存着香山古城等历史遗存。自然生态方面,五桂山层峦叠翠,是珠三角地区难得的生态绿洲,岐江河流淌穿城,串联起城市核心景观,还有崖口村的滨海湿地、稻田风光,构成了“山、水、田、海”交织的生态画卷。此外,中山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小榄菊花会、古镇灯饰文化、沙溪凉茶等特色项目与产业,既彰显了地域个性,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多元方向。中山文旅集团的成立,正是要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整合全域资源,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文旅品牌。
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中山文旅集团以“特色化、IP化、体验化”为方向,积极探索文旅项目创新模式,其中中山影视城的转型发展尤为亮眼。作为曾经的中国十大影视城之一,中山影视城有着深厚的影视文化底蕴,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影视拍摄基地的运营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中山文旅集团接手后,以创新思维为引领,聚焦多元业态融合、沉浸式体验打造、影视产业升级等领域,对中山影视城进行全方位改造,使其转变为集影视体验、文化旅游、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成为中山文旅产业和影视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业态融合是中山影视城转型的关键举措。文旅集团将影视文化与旅游、商业、教育等业态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生态。在旅游方面,利用影视城丰富的场景资源,开设自营写真拍照馆,游客可身着特色服装,穿梭于民国时期的街巷、欧式风格的建筑之间,沉浸式感受不同文化氛围,并收获专业、好看的写真照片。同时,景区增设大量互动体验项目,如中央广场的小丑节目表演和跳竹竿舞,积极与游客互动,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游玩体验感。再如,在广州街区设置“照相机”,游客可付费获得报纸版式的复古写真。
商业业态上,文旅集团对影视城的商业布局进行优化,引入各类特色餐饮、文创产品店、手工作坊等。例如,在各街区汇聚中山本地特色小吃,如脆肉鲩、小榄菊花等,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品尝地道美食;中山故事专卖店销售中山手信,如五桂山沉香等,既丰富了游客的购物选择,又借助商业活动传播了中山文化。教育业态方面,中山影视城依托自身影视资源优势,与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影视研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沉浸式体验的打造,是中山影视城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实景演艺等手段,影视城全方位营造沉浸式氛围。实景演艺方面,影视城打造了数支表演团队,团队利用现有特色建筑,进行风格各异的表演,比如暑假期间的“上海滩”式演出,打破了传统舞台边界的表演形式,让游客深度融入剧情,极大增强了体验感。此外,景区还结合不同季节、节日推出特色沉浸式活动,如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节日氛围浓厚的活动,夏季推出泼水节等趣味性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让中山影视城成为游客向往的文旅打卡地。
影视产业升级是中山影视城转型的重要目标。面对微短剧等新兴影视业态的崛起,中山影视城积极拥抱变化,全力推动影视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一方面,优化影视拍摄服务,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对拍摄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摄影棚、灯光设备、道具库等设施,满足不同类型影视拍摄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微短剧产业。对于中山短剧产业的发展前景,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主席、深圳籁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邓集飞认为,中山影视城拥有丰富的场景品类,拍摄效果好,具备作为大湾区“短剧出海”拍摄基地的潜力,且有助于形成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业聚拢。
8月13日,中山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举办,会上,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影视城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一批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中山影视产业全链条升级。签约各方将通过共同发力,把中山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影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IP孵化、影视协拍服务、人才培育、产业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
从传统影视基地到多元业态融合的文旅综合体,中山影视城的转型之路是中山文旅集团创新赋能的生动实践。通过业态融合、沉浸式体验打造以及影视产业升级,中山影视城不仅丰富了自身的产品供给,更塑造了独特的文旅品牌形象,成为中山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名片。未来,随着创新举措的持续推进,中山文旅集团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山建设大湾区重要文旅目的地贡献核心力量,也为全国融媒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中山模式”。
本报记者 颜子怡 高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