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一年多,中山马鞍岛的“蝶变”速度远超预期。曾经因配套匮乏被诟病的“孤岛”,如今麦当劳、万豪酒店、湾区国际医疗城等标杆项目接连落地,深圳外溢企业超百家、人才净流入量同比激增……这场由“配套革命”驱动的产城融合实践,不仅改写了珠江口西岸的城市发展逻辑,更揭示了大湾区一体化背景下“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深层规律。
马鞍岛的困境曾是大湾区产业协同的缩影:深中通道通车前,岛上仅有零星企业,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严重滞后,人才“引得进、留不住”的矛盾突出。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后,马鞍岛与前海的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但若缺乏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半小时经济圈”将沦为“通勤走廊”。
转机始于“配套先行”理念的确立。政府与企业合力构建“4+X”产业体系的同时,以“超前规划+市场化运作”双轮驱动,引入华润燃气、中广核等龙头企业建设人才社区,同步落地中山纪念小学、西湾外国语学校等十多所教育设施,以及湾区国际医疗城、翠湖公园等民生工程。这种“产城人”三位一体的布局,彻底打破了“先产业后配套”的传统路径依赖。
中兴智慧城的“网签神话”印证了配套经济的爆发力。今年上半年,该项目以网签第一的成绩刷新区域楼市纪录,其热销背后正是优质商业配套的叠加效应。通过引入美国圣陶沙中西餐厅、岛上首家麦当劳等品牌,该项目打造“15分钟生活圈”,配合写字楼、候机楼、万豪酒店等载体,年内将吸引中兴深圳网信部门总部超一千名高端网络人才入驻,围绕智慧医疗、AI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形成产业集聚,为马鞍岛注入强劲创新动能。另外一组数据更具说服力:项目均价高于区域均价15%,但深圳客购房占比仍达60%——高溢价背后,是配套兑现度与城市能级提升的强关联。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中山客运口岸等“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将马鞍岛嵌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等区域通过跨城公交实现产业联动,催生“深圳研发+中山转化”“香港金融+中山智造”的新型协作模式。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上,翠亨新区共签约项目18个,投资总额超300亿元,涵盖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印证了配套先行对产业升级的撬动效应。
马鞍岛的实践揭示三大发展启示:其一,配套先行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先手棋”。传统“政策优惠+土地低价”的招商模式已难奏效,唯有构建教育、医疗、商业等基础配套,才能形成人才扎根的“引力磁场”。正如万科南方区域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所言:“企业选择马鞍岛,不仅因产业空间,更因员工能在岛上完成‘工作-生活-消费’闭环。”
其二,市场化力量是产城融合的“催化剂”。深业、万科、中兴等企业以“城市运营商”身份参与基建,将商业综合体与人才社区有机融合,既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又通过商业运营反哺公共服务。这种“政企共治”模式,为超大城市近郊新区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其三,配套能级决定城市“天花板”。从医疗城到国际学校,从候机楼到科创走廊,马鞍岛正以“类前海”标准重塑城市界面。当岛上三甲医院接诊量持续突破、国际学校录取率比肩深圳名校时,这座“桥头堡”定将从地理概念升级为湾区资源配置节点。
向“城”而生,向“融”而兴。深中通道通车不是终点,而是大湾区城市竞合的新起点。在“硬联通”与“软衔接”的双重变局下,城市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功能深耕。唯有以配套升级重构产城关系,以“微生态”优化激活要素流动,才能在湾区融合浪潮中抢占先机。
当珠江口两岸的灯火连成一片,马鞍岛的故事,或许正是下一个“深圳奇迹”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