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污管网里流出的产业升级密码
2021年,兰溪河曾是“污染代名词”:408个排污口每日直排1.4万吨生活污水,劣Ⅴ类水质让沿岸厂房租金比周边低30%。转机始于18公里截污主干管的铺设——蓝色管网如产业血管沿石门路延伸,600座智能污水井实时监测的不仅是水质,更是发展底气。“现在Ⅲ类水质的检测报告,成了园区招商的‘硬通货’。”王华煜翻开对比图,左图是废品收购站污水横流的旧景,右图是联振电子厂房外垂钓的市民。
数据印证着蜕变:全市考核排名从第14跃至第4后,智能制造园区签约企业已达12家,投产后亩均税收将达80万元。
另一条大溪河支流的转型更具戏剧性。昔日垃圾场变身2.3万平方米“口袋公园”后,周边商铺租金半年涨40%。最震撼的是土地价值重构:大溪上游的废品站改造为科创园区后,土地单价从80万元/亩飙升至1200万元/亩。园区保安老周擦拭着玻璃门,门外河景步道上,健步者的运动手环与写生学生的画具,共同记录着“污水沟→网红地”的逆袭。
“以前货车装卸要捂口鼻,现在客商签合同时指定要河景办公室。”他指着厂房外的亲水平台说,那里刚举办过园区的招商酒会。
■从鱼鲜餐桌到产业集群
胡须佬炒鸡店的厨房后,珠海游客李女士的直播画面里,河鱼跃出水面的瞬间获赞超万次。“上个月有桌客人为拍‘鱼戏炒鸡’的视频,特意包下整间河景房。”老板“胡须佬”展示着新菜单,“生态餐桌”系列菜品旁标注着“湿地净化水滋养鱼群”,带动月营业额增长25%。
这种“水经济”涟漪持续扩散:1.1公里景观步道串联起5个生态打卡点,周末游客量让周边农家乐老板集体加装河景摄像头。
在更宏观的产业版图上,南朗治水工程正催生全链条经济效应。1.9万亩养殖鱼塘经湿地净化尾水后,塘租从800元/亩涨至1500元/亩,崖口村集体年增收160万元。养殖户陈叔的鲈鱼因“饮用生态水”,收购价每斤溢价3元,他的鱼塘边新竖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牌子。
而智能制造园区的“磁场效应”更惊人: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餐饮、物流等配套产业,让大岭头村村民的外卖订单量增长3倍。“水质每提升1个等级,沿岸土地估值就增长15%。”王华煜指着河道监测屏,实时数据正转化为园区二期扩建的投资计划书。
■一条河的生态股权分配
傍晚时分,夕阳为河面镀上金波时,大岭头村老村长甘国欢正带着村民巡查河岸。这个曾率队阻挠施工的老人,手机里存着特殊的“股权证”:左图是2021年发黑的河道漂着饭盒,右图是孙女在亲水平台参与“小鱼放流”的笑脸。“过去怕挖坏地基,现在怕错过生态红利。”他发动村民成立护河队,将河岸保洁写入村规民约——这种转变背后,是58.59公里立管改造让污水归位,更让村民从“环境受害者”变为“生态股东”。
五桂山下传来改编的民谣:“兰溪河畔厂房立,湿地花开水产肥……”歌词里藏着真实的经济账:智能制造园区年纳税将达1.2亿元,生态湿地带动的旅游消费年超3000万元,而胡须佬的“生态餐桌”计划,正吸引餐饮连锁品牌洽谈合作。“等孙子大学毕业,这条河的‘生态股’能分红。”胡须佬擦拭着玻璃橱窗,河面上成群的鳑鲏鱼正游向树阴下。
目前,兰溪河正以“生态中轴”的定位,吸引着3家科创企业沿河岸布局。这条河流,如今用清澈的水流证明:当18公里截污管网成为产业地基,当6500立方米生态活水转化为发展资本,人类与自然的双向奔赴,终将在河床上沉淀出最珍贵的经济密码。从胡须佬食店的河景菜单到年产值15亿元的智能工厂,兰溪河的金波里,正涌动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本报记者 柯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