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手术室内,主任医师于海鹏通过联影智融研发的C550经皮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9秒内为患者实现单针穿刺。只见他操纵机械臂,在CT实时影像导航下,穿刺针以亚毫米级精度抵达病灶。
该产品负责人毛毅君表示,为模拟最真实的手术触感,团队在不同动物体、人造体膜上进行了上万次测试。
植入式脑起搏器曾被外国企业垄断。品驰医疗在远程程控、变频刺激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突破。儿童癫痫减缓发作、帕金森患者减轻震颤……众多病患通过国产脑起搏器改善了症状。
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多地医院上演。一批医疗装备“中国方案”投入临床应用,不仅提升了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也缓解了医生工作压力,让患者享受更微创、更安全的诊疗服务。
■助力群众“家门口”看好病
“十四五”期间,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从研发、产业、应用三端发力,推动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卫生健康和医保部门为创新药械设立绿色通道,推动脑机接口、机器人等新技术合理定价、加速普及。
与此同时,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设备更新改造等项目持续推进,基层医疗设备条件显著改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落地。
国产医疗装备的“新突围”,让更多群众切实享受到医疗科技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
有数据显示,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后,相关设备价格降幅明显,更多市县级医院也能开展机器人手术。
即使相隔千里,患者也可通过远程系统接受上海专家的手术;基层医院通过云端获得三甲医院诊断支持;农村地区借助便携设备实现初步筛查……AI辅助诊断、5G超声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正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医疗装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健康。”顾建英说,要让更多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强化政策支持,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高端医疗装备。
从跟跑到并跑,从进口依赖到自主可控,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在全球医疗科技浪潮中奋力突围,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