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 以“宏观思维+微观表达”破时政采写困局
自2021年“政前方”正式成立,每有时政大事,必有它的身影。推出系列重磅政论,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引领舆论、凝聚共识,部分作品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
“政前方”代表隋胜伟表示,不同于传统政论的“千篇一面”,“政前方”主动求变,摒弃“硬文风”,以“宏观思维+微观表达”对接现实与理论逻辑,契合政治修辞与大众常识,通过情感沟通、理性说服、价值共鸣拉近与读者距离。同时,其顺应媒体融合趋势主动求新,探索“九图微评”“视频评论”“长图解读”等融媒形式,联动其他工作室实现“硬题材软表达”,为读者受众带来更多新鲜感。
■《这就是中山》 特色商业模式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大家好,我是中山‘探长’官宇,也是《这就是中山》的负责人。”台上,官宇一句亲切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与现场观众的距离。自2021年9月创办以来,《这就是中山》累计制作播发视频产品150余个,2022年9月独立做号后发布百余期,88期为创收及市委、市政府交办重点项目。
在商业模式上,它更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通过虚拟演播室政策解读、重大活动“探店”等形式,打造出“百万英才汇南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店”等系列产品;为国企和品牌客户打造品牌故事、产品推介与专项项目宣传视频;开放栏目和人物IP进行植入和内容共创。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店”系列短视频更是获得今年广东省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优,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成效,制作成为易于传播、接地气的新媒体产品,是《这就是中山》不变的追求。”官宇说。
■《中山故事》 让中山的文化记忆在故事中“活”起来
从电视荧屏到街头巷尾,《中山故事》正用20年的文化积淀,让中山的文化记忆慢慢“活”起来。
《中山故事》负责人陈丹露介绍,2025年初,“中山故事官方专卖店”正式开业。这家以中山故事节目IP为核心的线下体验店,不仅陈列着印有中山故事LOGO的杏仁饼、黄圃腊味、大涌红木等中山非遗特产,还设有“中山故事收集区”。
此外,店内还设立了“一月店长”制度,邀请本地商家轮流经营特定区域,收益部分注入“城市零距离爱心帮扶基金”,实现慈善专区的“温度传递”,并与中山影视城深度联动,为前来中山游玩的旅客提供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及住宿体验。未来,它还计划布局中山故事轻景点,甚至还会开发以中山故事历史背景为原型的实景剧本杀,让更多年轻人在游戏互动中认识中山。
■镇街联络站 把新闻触角扎进基层土壤
“我们必将恪尽职守,以昂扬斗志、专业服务、扎实作风沉下去、融进去、干出彩。”采集中心特稿记者张房耿的发言,尽显扎根基层的坚定决心。他介绍,此前中山日报社已聚焦重点镇街,选派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工作作风实的采编骨干全面下沉,为后续工作积累了扎实经验。
下一步,联络站将聚焦各镇街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的“接地气”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通过“接天线”的精准传播与高质量呈现,全方位展现中山镇街高质量发展新气象。同时,同步配齐配强专业化运营策划团队,为镇街提供从策划、传播到执行的全链条服务;积极推进“强镇兴村共融生态计划”,大胆探索构建直达村(社区)的“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宣推新生态。
■经济垂类工作室 深耕政经领域杜绝“泛而不精”
垂类工作室的设置,是本次系统性变革中最重要的亮点之一,经济、教体、健康、文旅、民生、热线等垂类工作室,打破了传统采编壁垒、重构内容生产体系,是融媒体发展迈向专业化、精准化传播的新起点。
经济垂类工作室负责人付陈陈表示,工作室将锚定财经与产经垂类定位,深耕银行、保险等领域,杜绝“泛而不精”,并配合要闻组深度解读重大经济政策、研判产业趋势,提升政经报道高度与厚度。在协同联动上,工作室将与民生、文旅、教体、热线等工作室构建“三个协同”,深度挖掘政策惠民案例、策划“产业+”专题、共享线索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工作室兼具“新闻报道者”与“产业赋能者”角色,通过多元形式解读产业政策,并定期发布《中山产业动态报告》,为政府决策、企业布局提供参考,助力两媒高质量发展。
■健康垂类工作室 强化各大IP区域影响力
过去3年,健康垂类工作室成功孵化“中山医者联盟”IP,从最初联合7家公立医院,发展到如今合作医院达12家。该视频号已发布152条原创视频,在手机端广泛传播,也在医院门诊大堂、科室大屏滚动播放,与公立医院深度绑定。
“国民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大健康领域是一片蕴含无限可能的巨大蓝海。”在健康垂类工作室负责人梁嘉宁看来,工作室的目标不仅仅是生产内容,更是要构建一个引领健康生活新方式的强大品牌。未来,他们将努力打造更多像“中山医者联盟”这样的特色IP,并把这些健康类IP联动起来。此外,工作室还计划整合医院新媒体资源构建传播矩阵,并从线上走到线下,借助医院本地化服务资源,延伸至线下义诊、健康讲座,强化健康垂类工作室各大IP的区域影响力。
文/本报记者 王蔚然 陈雪琴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