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文化 新闻列表
~~~——
~~~——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会长肖诺发挥行业优势守护乡愁,让乡村回归真实的模样
~~~——

 
2025年09 09
乙巳年七月十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09月09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让更多老侨房被重新看见
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会长肖诺发挥行业优势守护乡愁,让乡村回归真实的模样
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会长肖诺。
扫一扫 看视频
四只原本已经“飞走”了的小鸟,又被“抓”回来了。
沙涌学校旧址改造,修旧如旧,让它重新焕发昔日风采。
  统筹/黄启艳 廖薇

  采写/见习记者 方馨娉 本报记者 廖薇

  图片/本报记者 盖刘宝 廖薇

  穿过写着“宋帝遗迹”的古老牌坊,踏入拥有800余年历史的中山市南区街道沙涌村,主街两侧的人间烟火与古村风情相映成趣。这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和省侨界人文社区的示范点,沉淀着南宋抗元英雄马南宝、近代百货先驱马应彪等诸多名人故事,近百座“中西合璧”的侨房静静矗立。当下,以肖诺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设计师正以其匠心妙技,试图为这些百年建筑注入新的生命。

  新旧碰撞,赋予老旧侨房“二次生命”

  “这里的四只小鸟原本已经‘飞走’了,但现在我又把它们‘抓’回来了。”8月31日,在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工作室,协会会长肖诺指着外墙一处灰塑装饰笑道。原本被风化销蚀的花鸟,经他们一刀一笔地重塑后,重焕新生。这间工作室的前身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侨房,去年,肖诺和他的团队对它进行了修缮与改造。新旧交融的设计赋予了老侨房“二次生命”。

  肖诺是大涌镇南文村人,2018年以前,他长期在外省工作、生活,原为江苏无锡设计学会副会长。这几年,他逐渐将重心移回家乡中山。“回来后,我觉得家乡大有可为。中山不乏优秀又有情怀的设计师,大家都想为家乡做些实事,我也一直想把中山更多闪光点挖掘出来。”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拥有众多华侨历史建筑的沙涌村。

  沙涌学校旧址改造,是肖诺来到沙涌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它是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由中国近代百货业先驱马应彪等爱国华侨筹建于1920年,于1932年落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曾用作人民公社办公楼,后出租为厂房,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破败不堪。肖诺等人“修旧如旧”,让它重新焕发昔日风采,但见红砖墙、琉璃窗、观礼台、六角亭以及女儿墙上的“沙涌学校”灰雕,浸润着时光的韵味。建筑内部,仍是满满的民国风情。

  “因为是历史建筑,我们采用了装配式的设计,没有一根钉子会打在墙上。”肖诺介绍。步入书房,但见圆弧的拱顶书架、流线形态的阶梯,以弧、方、直等多种几何形态勾勒着书香空间之美,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墙上落下光影,厚重的历史气息和侨韵风情扑面而来。

  “这些老侨房需要被重新看见、利用起来。”肖诺出生于侨乡,对华侨历史建筑情有独钟。他说,沙涌的侨房极具区域乡村建筑的代表性,他希望把这些承载了文化与乡愁的“富矿”保护好、利用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2023年,肖诺牵头成立了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汇聚中山本土设计新力量,扎根沙涌。2024年5月底,沙涌“设计部落”侨房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肖诺及其团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通过资源融合、挖掘乡愁内涵、发挥艺术构思、打造文创空间。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工作室,正是该项目的一个鲜明样板。

  改造之初,这幢百年侨房已是破败不堪的“烂屋”,肖诺团队却从中发现了许多惊喜:暗藏式排水天沟、双层瓦顶和夹空砖墙的隔热设计,还有40多幅残缺却精美的灰塑与壁画……“以前的工匠很有智慧!”带领记者参观时,肖诺感叹。侨房的规划布局不仅完美贴合了本地生活动线,且处处隐藏着适应岭南气候的巧思。

  “改造老建筑,一定要保留它原有的韵味和灵魂。你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但不能把它改得面目全非,或者‘阿茂整饼——冇嗰样整嗰样’(粤语谚语,大意为‘没那个样却整出那个样’)。”肖诺说,因此,这间由侨房活化而来的工作室,为了方便设计师分区域办公,虽然在功能布局上对内部动线做了新的调整,但每处历史细节都可见设计者对历史的尊重:加固墙体时不破坏原有青砖,在小院内保留了一截断壁,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部的“玄机”;补配灰塑时几乎以“一比一”的精确原貌复刻样式,修复壁画时采取了做旧工艺;百年历史的破损蚀花玻璃,因找不到相同工艺而索性选择让它原样保留。

  拒绝“村村一面”,打造“设计师网红村”

  “乡村有它原本的乡土风貌,每个村都有独特的生活习俗与风貌。如果我们把乡村改造成城市,或者把每个村都改成一个模样,那问题就大了。”肖诺谈道,在“百千万工程”的契机下,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改造者与建设者也需要警惕陷入“村不像村、千村一面”的误区。

  一些乡村建设中的个别现象让肖诺感到忧虑:硬质化的路面、盲目跟风的业态、修缮过新的建筑……在他看来,时代在进步,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乡愁更需守护。“海外侨胞回来,想看到的是他们熟悉的家乡模样。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改得面目全非,他们就找不到乡愁了。”他感慨,“哪怕是以前的传统手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哪怕是过时的产业,也能作为一种记忆符号保留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为独特的竞争力。”如何将“一村一色”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乡村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课题。“我们应该让乡村回归真实的模样。”

  老建筑的空间活化,不能不首先考虑它的功能定位。即修缮改造以后,它将作何用。肖诺认为,设计者不能完全依靠个人喜好来决定项目的方向,而是应该因地制宜,从专业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他看来,沙涌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吸引力:数量众多的侨房资源,一砖一瓦皆藏着香山文化的基因;历史底蕴深厚,走出了南宋抗元英雄马南宝、近代百货业先驱马应彪、手模大师马乐山等名人,太多故事有待挖掘。

  “设计部落”的初衷,就是希望把“设计师聚集起来,不仅能盘活侨房,还能带动村里的业态。”肖诺算了一笔“文化账”:设计师们用各自的创意激活侨房,或保留老屋原貌做传统工艺展示,或加入潮流元素营造艺术空间,最终可形成“文化为核,设计为引,一户一特色”的生动场景;他们的设计也将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进而催生文创商店、特色餐饮等配套设施,村民既能出租闲置房屋获得收益,也能参与到乡村运营中,“这样的乡村,既有美感又能留住乡愁,还有可持续的生命力。”肖诺说。

  如今,沙涌村的侨房活化改造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主要街道两旁的民国建筑经精心修缮,留存下丰富的历史肌理;不少上世纪80年代的老屋也完成翻新,焕发现代活力。肖诺期待,这座美丽的村庄能破除阻力,敞开怀抱,进一步引入契合设计文化的业态,让沙涌成长为别具魅力的“设计师网红村”。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