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教育周刊 新闻列表
~~~——教师节前夕,多位老师展示自己的“小宝物”,折射出教育的大情怀
~~~——

 
2025年09 09
乙巳年七月十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09月09日 教育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宝藏”老师的“宝物”
教师节前夕,多位老师展示自己的“小宝物”,折射出教育的大情怀
▲板芙广福小学体育老师钟仔在体育课上示范跳绳。
▲中山纪中语文老师吕志刚展示学生送的爱心卡。
▲特教老师许爽的“数字游乐屋”,可让学生们“看电影”。
▲中山一中英语教师莫炎芬善于将AI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从教33年珍藏的“百宝箱”、一个装载多种AI软件的平板电脑、一根舞出乡村孩子跃动青春的竹节绳、一座特教教师手中的数字游乐屋……这些“宝物”并非价值连城,却浓缩了教师们从教生涯的点点滴滴。

  这些“宝物”,是中山4.7万名专任教师手中“宝物”的代表,其背后是教师们教育理念的沉淀、师生情谊的流淌,也是一段教育人生的真实注脚。教师节前夕,多位“宝藏”老师向记者讲述“压箱宝”背后温暖而动人的故事。

  语文教师吕志刚:卅载耕耘守初心 “宝物”满室藏温情

  “这个卡通玩偶,是2024届的毕业生从就读的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回来看我时带的。这套收藏版《唐吉诃德》,是2014届学生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后寄赠的……”新学期伊始,中山纪念中学高二年级办公室里,语文教师吕志刚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件件“宝物”。

  目光落向柜中那只母鸡玩偶时,吕志刚的眼神柔了下来。母鸡棕红色的羽毛泛着柔和光泽,身下的巢内,围着好几只姿态各异的嫩黄色小鸡,或依偎或探首,营造出一派温馨的守护图景。

  “这窝玩偶曾在讲台上,陪伴了2017届学生走过高三最后一学期,在最紧张的备考阶段默默鼓励着学生,也成了师生情谊的见证。”吕志刚轻轻捧起母鸡,底下竟还藏着一张便笺纸,透过字迹仍能感受到学生当年对高考的期许。“后来这届孩子考得比较理想,有两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也有不少同学考入人大、复旦等名校……”谈及学生的去向,他满脸欣慰。

  1992年毕业后,吕志刚便站上讲台。2007年他来到中山纪念中学任教,至今当班主任已18年。33年来,他教过近千名学生。旗帜、纪念册、书签、素描画……学生的礼物在柜中层层叠叠,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回忆。更有无数从大江南北,甚至漂洋过海寄来的明信片与信件,信纸间满是“刚爷”“吕爷”的亲切称呼,字里行间尽是对师生岁月的怀念。

  一座迷你“奥斯卡小金人”被吕志刚摆在柜子最高的位置,那是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给吕志刚留下的“惊喜”。“当时在元旦晚会上,我反串《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学生们笑说我该拿金奖。毕业时,他们真就定制了这个小金人送我。”吕志刚说,“亲其师方能好其道,先和学生搞好关系,做好心灵沟通,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体育教师钟仔:一条竹节绳,摇出乡村娃的跃动青春

  下午3时15分的太阳光漫过板芙镇广福小学的操场,体育老师钟仔手中的竹节绳划出利落的弧线,绳身粉白相间的塑料外壳早已发黄、磨出毛边。自2013年购入以来,这条绳子陪伴了他十余年,也见证着这所乡村小学用“跳绳”织就的育人图景。

  2001年,24岁的钟仔走上体育教师岗位,任教一年后调至广福小学。广福小学地处偏远,被鱼塘与农田环抱,场地设施相对匮乏。

  当学校面临“一校一品”校园体育发展需求时,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易于开展的跳绳,自然成了最优选择。钟仔说,自2010年学校开始推广跳绳起,他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初,钟仔还是个花样跳绳的“门外汉”,只知道基础的并脚跳、交叉跳。为了教好学生,每晚备完课,他就对着网上的视频练动作,一学就入了迷,常常琢磨到深夜,感叹着“原来还能这么跳!”到了白天,他便把新学到的花样教给学生,跟着学生一块练。

  就这样,从徒手到麻绳再到赛绳,从零基础到掌握500种花样,从“门外汉”到“带头人”,钟仔“边跳边琢磨,不断突破瓶颈,感觉自己也在跟着‘打怪升级’”。

  2013年,为了适配专业训练和大赛要求,钟仔花65元购入了他的第一条竹节绳。此后,这条绳见证了不少重要时刻。2014年,钟仔考取了国家跳绳中级教练员证书,不出两年又获得国家跳绳高级教练员证书,之后还成了国家一级跳绳裁判员。在此期间,由他带领的学校跳绳队人才辈出、梯队日渐完善,学校跳绳特色项目也开展得愈发火热。

  2015年,钟仔第一次带队外出参与大型比赛,以7金7银的成绩满载而归。“大师赛、30秒朋友跳、30秒三人协同跳等项目,我们就是用这绳赢得了三项冠军!那次我们配合得很好,同步率极高。”

  后来比赛多了,这条竹节绳被磨损出了毛边,硬度变大,中间和两边色差明显,珠子也被替换过几次,钟仔便不再将它作为赛绳,而是作为纪念物和“教鞭”。平日上课时,钟仔时而会拿它来热身,学生要是想用这条极具纪念意义且神秘的绳,就得完成一定的花样。他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要树立目标、要勇于挑战、要克服困难、要相信自己。

  在浓厚的跳绳文化氛围浸润下,广福小学跳绳队参加全国、省和市各项跳绳比赛,荣获优异成绩,诞生了40多名全国冠军。

  特教老师许爽:“数字游乐屋”可让孩子们“看电影”

  “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小鱼颜色和游动的方向,放到对应的鱼缸格子里。”9月5日上午,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六年级(7)班一片欢声笑语。六(3)班班主任兼美术老师许爽带领着孩子们在她的“数字游乐屋”畅玩。

  这个由硬纸板手工制作的“数字游乐屋”集合了多个融合游戏,通过寓教于乐,可加深孩子们对数字的日常应用、对颜色和空间的感官认识,提升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等。

  打开“数字快乐屋”,映入眼帘的便是“小鱼大闯关”游戏。4种颜色、4个游向的小鱼,需按指示放进16个鱼缸格子中。别看这游戏看似简单,对特需孩子而言,得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具备足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准确放好小鱼。

  再打开“数字快乐屋”的另一个小房间,孩子们便跟着许爽走进了“特校电影院”。只见许爽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电影票,孩子们要根据票根上的行数和列数找到自己的座位,再把小头像贴到对应座位上。这个小游戏,能有效提升孩子们的数字应用能力。

  据了解,“数字快乐屋”共设置了8款小游戏,是许爽与数学老师邬雅茹共同研发的融合教具。

  “当初来这所学校,和当初选择特殊教育专业一样,就是想靠自己的专业帮助这群孩子,给千万个家庭带去希望。”可真正走上讲台,面对一个个可爱却“状况百出”的孩子,许爽才发觉,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

  “同样是孤独症孩子,小明和小红的家庭情况、成长轨迹不同,表现也千差万别。我们得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教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许爽深有感触地说。

  “我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技巧,带给这群孩子哪些改变?”对这个问题,她时刻思考着并始终贯穿许爽8年多的教学生涯。其中教具研发与应用是许爽从事教学工作的一大亮点。

  如“数字游乐屋”就融入电影院、奶茶店等社会场景,设计数字闯关游戏,结合数学数字匹配与美术颜色、形状配对;前些年的优秀作品“老王的烧烤车”“农场生活”等大型教具,则模拟其他社会生活场景,有效弥补了学生社会体验不足的短板。

  这些教具不仅可跨班级、跨学科使用,闲置时还能存放在特色班级供学生社团活动时使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英语教师莫炎芬:用AI“点燃”课堂兴奋点

  “同学们,你们都玩过豆包吧?可以用豆包来检测英语的发音。现在,先将课本翻到14页,来朗读一下。”近日下午课间,中山市第一中学丰山学部的老师办公室内,多位高二学子正围着英语教师莫炎芬,向他请教使用AI学习英语的方法。

  在他的指导下,一名男生对着手机朗读课文,屏幕中AI应用“豆包”实时录入并评估着他的发音情况。莫炎芬老师微笑着鼓励道:“在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方面,现在有AI陪着对话,回家也可以用家长的设备练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就看我们会不会用。”同学们连连点头。

  莫炎芬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英语教师,这位被同学们亲切地喊为“莫Sir”的老师,同时也是中山市第一中学的英语科组长。

  “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教材。”莫炎芬擅长将英语学习与网络资源进行结合,早在2003年,他就成为广东省首批接受“互联网+英语教学”培训的教师之一。如今,他更是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

  在他的课堂上,AI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每个学生触手可及的学习伙伴。用来备课的平板电脑,就是他手中的“法宝”。他不仅常用“豆包”进行口语训练和作文批改,还常用AI进行文本改编、文字转语音和文章生成视频等。

  “我认为,学好英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激发兴趣的学习素材,就像厨师要找激发食欲的食材一样。”他告诉记者,因此,最新的时事新闻、英语电影、英语歌曲等素材,都是他的教材。

  同时,在他的课堂中,英语成为学生探索世界、表达文化的工具。

  “在学习英语时,我不希望学生总是在被动做题,而是让语言成为交流工具,真实场景中的使用非常重要。”因此,他创设了“用英语做事”的情景,实现“用中学”。他的作业丰富有趣,例如“如果你要去英国旅行6天,你如何做好行程攻略和预算?”“刚刚观看完九三阅兵的他国总统来到了中山,你会带他去哪里?为什么?”等。他还引导同学们将英文融入生活中,用英语解说做菜过程;甚至他将破壁机搬进教室,让学生边做奶昔边用英语交流;用英语单词编生活中的故事等。

  创新的教学方法令他多年来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突出。其中,今年他所教班级平均分超过135分,140分以上的学生有10多人。

  【记者手记】

  教师“宝物” 折射教育情怀

  在教师节前夕走访中山校园,记者们仿佛打开了一张教育的“藏宝图”。

  吕志刚老师的“百宝箱”里没有金银珠宝,却装着他33年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每一张便笺纸、每一个玩偶、每一张素描画,甚至一座迷你“奥斯卡小金人”,都是他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连接。

  莫炎芬老师的“宝物”是一台装载多种AI软件的平板电脑。他笑称“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教材”,从2003年探索互联网教学,到如今自如运用各类AI工具,他始终站在教学创新的潮头。但他真正在做的,从来不只是教英语——而是用技术打开视界,让语言成为工具,自此孩子们更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板芙镇广福小学,钟仔老师用一条磨出毛边的竹节绳,为乡村孩子“跳”出了一片天地。那条绳,早已不只是一根绳,而是自信、勇气和希望的象征。

  而在中山特校,许爽老师用硬纸板制作的“数字游乐屋”,则为特殊儿童打开了一扇融入社会、感知世界的窗。

  这些老师手中的“宝物”,价格也许微不足道,却都凝聚着教育的初心、匠心与真心,是师生情感与教学智慧的载体。老师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我们相信: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而一位好老师,本身就是学生人生中珍贵的“宝藏”。

  统筹/王帆

  采写/本报记者 王帆 李颖奇 徐钧钻 见习记者 方馨娉

  摄影/本报记者 余兆宇 缪晓剑 徐钧钻 见习记者 张景天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