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山市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惠民走深走实。金色大地音乐会在伶仃洋畔奏响,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舞姿以及深刻的戏剧情节,让观众沉浸其中。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中山书展,以及中山读书月和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大家在文字的海洋中与作者对话,汲取知识的养分。百场公益电影惠民活动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将优秀影片送到群众身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保护文化遗产,涵养名城底蕴
夏末初秋,漫步在中山的大街小巷,历史的韵味扑面而来。孙文西路步行街的历史遗存,承载着世代中山人的生活记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古朴建筑,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山市始终坚守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2年以来,中山高标准启动了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作。香山古城是一座社区共生型的老城,历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独具香山特色的历史文化肌理,也承载着无数人关于家族、时代的恢弘记忆。担纲此次改造的设计团队告诉记者,香山古城重新梳理和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将历史城区打造为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文化辨识度和凝聚力。今年10月,香山古城活化的核心区域——孙文西路即将完成首期改造迎来“开街”。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中山同样成绩斐然。目前,全市拥有500多个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文化阅读阵地,香山书房如雨后春笋般遍布镇街。这些香山书房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场所,部分还入选全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成为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亮丽名片。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临近,各镇街、单位等已在筹备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按以往经验,各镇街根据自身非遗特色资源而设计的惠民活动,如咸水歌大赛、醉龙表演等,都深受市民喜爱;中山市博物馆策划的“海上生明月”——中秋音乐会、漆扇制作体验、“画”说醉龙、制作月饼和杏仁饼等活动,均会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博物馆不仅是文物陈列的场所,也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教育基地,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文化服务。”中山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弘扬文明新风,提升社会文明
文明是中山市最亮丽的“名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暖心“底色”。近年来,中山市全力提高全域文明水平,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部署,积极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行动,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一束光,可以点亮另一束光。中山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宣讲团不断壮大,广泛宣传好人好事,传递博爱精神。“中山好人馆”的建成开放,更将全民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推向高潮。李克、梁杰康、凌志坤等一个个先进典型,成为引导青少年见贤思齐的道德宝库,让市民群众在参观学习中感受好人精神,传承美德,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中山市开展文明小导游大赛、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会等主题活动,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营造良好氛围。深化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推出国风创意短视频《二十四节气》,全网点看量超1亿,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80个,实现镇村全覆盖,打造了市民家门口的文明实践“15分钟生活圈”。“龙腾伶仃洋 文明新中山”“美丽中山我的家”等主题系列活动丰富多彩,两届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公益创投大赛成功举办,“志愿中山”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升级,文明实践“志愿红”成为城市亮丽风景线。
本报记者 谭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