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间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有一间自己静心创作的工作室——这是吴秋纳学美术时就怀揣的两个梦想,如今在古鹤村都实现了。40+、80后、二胎妈妈、全职妈妈、墙画师、室内设计师……吴秋纳有很多标签。今年5月,她选择了重新出发,让自己的梦想在三乡镇古鹤村开花。
“初生牛犊”
主动上门揽业务
皮肤白皙、气质娴静,吴秋纳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很文静,但了解她后会发现,她是有想法、敢于尝试、不怕吃苦的“纳哥”。
吴秋纳的艺术细胞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奶奶在村里唱戏,爷爷画戏台背景画,姑姑是大学美术老师,从小跟着姑姑生活的她耳濡目染,对绘画有着天然的兴趣,大学时她顺理成章地读了室内设计专业。
2007年,国内装修行业墙画刚刚兴起,电视背景墙、儿童房流行绘制墙画。正在桂林读大三的吴秋纳在网上看到有人接这方面的工作后,觉得有信心可以画出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自己绘制名片和宣传单,主动找到本市一些大型的装修公司招揽业务——尽管她还从未画过墙绘。她走进本市装修一条街每一家店铺问,不多久,就接到了第一单。根据装修公司设计师给出的图案,她画得很顺利。之后,她经常骑着自行车或搭公交车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一面面墙上画出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秋纳2008年大学毕业,在桂林待了3年后,于2011年来到中山,先到广告公司工作,不多久,到多乐士公司做墙绘设计师。时间在指缝中溜走,吴秋纳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在装修行业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她笑着说,装修很多时候也是体力活,能拎着油漆桶刷墙画画,拿着机器对着一堆木材切割,也能站在人字梯上批灰……所以在装修江湖,她被人称“纳哥”。
实现在老宅
开工作室的梦想
“纳哥”结婚生子后,为了照顾小孩,做起了全职妈妈,虽然也会接一些业务,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围着孩子转。这显然不符合她的性格。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她也要重新出发了。萦绕在心中的梦想——找一处老宅开一间工作室——驱动着她去实现。
她陆续找过一些地方,但都不大符合心意。今年初,听朋友介绍,吴秋纳到古鹤村逛,一看到老房子、石板街就喜欢上了。她正好偶然认识了三年前入驻的台湾摄影师哈克。哈克在古鹤租了三栋老房子。了解了吴秋纳的想法后,他把“古道印象”摄影馆租给了吴秋纳,现在变成了“纳哥”的吉祥小院。
吉祥小院是一栋二层楼的古建筑,改造时在青砖墙上开了几个窗,窗台放上绿植,不仅增加了室内亮度,也将窗外的风景引入室内。屋外有使君子等肆意生长的植物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安静的石板街相呼应。
绘制的墙绘
成网红打卡点
今年5月,古鹤村石板街上一幅仕女图成了网红打卡点,墙上蜷曲茂密的绿植下,典雅端庄的仕女长发飘飘,身着绿纱裙,手持团扇,头上的绿丝带迎风飘起。这正是吴秋纳的作品。她说,入驻古鹤后,她看到附近有一面墙,墙体上端有一丛蓬勃生长的植物,觉得这里画幅古风画正好。恰好房东是她认识的一位村民的叔叔,跟朋友说了这个想法,对方去跟叔叔沟通。叔叔也很爽快,说想画就画啊。然后她把图样发给古鹤村党委书记,书记也说没问题,她就开始动手了。断断续续用了三四天工夫,一幅仕女图就完成了,如今成了古鹤的一处网红打卡点。
吴秋纳说,村民是看着这幅画诞生的,遇到有人拍照,就会说,是前面那个房子里的姑娘画的。现在,她在村民眼里是“那个画墙画的姑娘”。她说,十几年间,墙绘的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市场需求从家装向工装转型,更多的公共空间用墙绘实现空间美化、价值传达等功能。
入驻古鹤村后,跟村民慢慢熟了,吴秋纳感受到村民超级友善,他们会不时送来好吃的,包括地里的蔬菜、树上的水果和自己做的传统美食。她笑着说:“什么季节就有什么水果,我都不缺,黄皮还没吃完,荔枝又来了,之后就是龙眼。端午节还没到,村民送来的粽子已经吃腻了。”
享受沉浸式
创作的快乐
自从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吴秋纳可以沉浸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从珠海家中来到工作室,她先打扫卫生,然后开始工作。
在内间的一个房间里,摆满了她从各地淘来的木头,她喜欢木头,根雕、木雕是她工作室的重要内容。她说,与美术有关的她都感兴趣。木艺和古村、老房子最搭,十年前就想做木艺工作室,但是做木艺的过程会产生噪声,所以地方的选择非常重要。而在古鹤村,不仅环境安静,而且工作室周围的房子也没有住人,不会打扰别人。来古鹤后,她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比如一张旧凳子,要把它改造成有艺术味道的凳子,从底漆、面漆、图腾到描线,要花几天的时间。
对于室内摆放的木头,她如数家珍:种类、特点、产地、香味等一一道来。她说,每一块木头都是独特的,在动手之前就要想好怎么做,才能“化腐朽为神奇”。8岁的女儿也知道妈妈喜欢木头,在路上看到有人扔掉的木头会问,妈妈,这个要不要带回去?
一开始,吴秋纳只想安安静静地创作,做一些包括装修设计、工艺品定制在内的订单,并没有打算对外开放。但工作室开张后,经常有人怀着好奇走进来询问,朋友过来了也觉得这里是个好地方,她就想着周末也可以举办一些亲子体验课。她准备做一些非遗手工活动,包括漆扇、宋锦包、飘漆包、木雕等。
吴秋纳也在主动拥抱新媒体,她在微信和小红书开设了自己的账号,会分享日常创作、亲子互动,也会直播。她说,当她戴着面罩锯木头、打磨作品的时候,直播间观众就多,大家会觉得一位女性拿着工具做这些很酷,反而安静绘画没那么多人看。吴秋纳笑着说,安静的外表背后,这也是自己真实的一面。
文/图 本报记者 黄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