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溯源:从千年文脉中汲取静心力量
“现代生活是便捷的、高速的。我们不断地往外寻找路径,收获了物质的丰盈和满足,但也会获得了很多焦虑、迷茫。很多人疑惑:高速的现代生活可以和传统古琴产生碰撞的火花吗?答案是肯定的。”活动伊始,欧阳懿的话语便引发在场听众共鸣。他娓娓道来古琴三千年的传承脉络:从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从“士无故不撤琴瑟”的文人传统,到“琴者,禁也”的修身之道,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承载着中国人“虚静中和”的生活哲学。
“三尺六寸五分合周天365度,十三徽应一年十二月加闰月,天圆地方的造型暗合宇宙观……”欧阳懿还以琴体构造为引,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他强调,古琴的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而这份智慧恰是治愈当代人焦虑的良方。
■雅集共鸣:听琴问心,古曲中照见自我
雅集核心环节以“听琴·问心”为主线,琴友们轮番登台抚弦。其中,欧阳懿弹奏的《平沙落雁》的旷远意境中,仿佛可见雁群掠过长空,涤荡心头尘埃;林书舟演奏的《梅花三弄》的清雅旋律里,寒冬中傲然绽放的梅影跃然耳畔,传递着坚韧与淡然。
“琴音不似其他乐器的喧嚣,它能让人慢慢静下来。”一位来自珠海的琴友感慨。欧阳懿现场演示时,指尖在七弦间流转,低沉浑厚的散音如大地呼吸,清亮空灵的泛音似天籁回响,细腻柔润的按音若人声轻吟,三者交织成“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韵律,让在场者沉浸式感受“以声入心、以境化人”的奇妙。
■古今对话:让古琴成为当代生活的“心灵解药”
欧阳懿结合现代生活痛点,解析古琴的当代价值:其五音对应五行,可调和情志;指尖抚弦牵动经络,能疏通气血;中正平和的音色更能消解浮躁,让人回归本真。他分享欧阳修学琴疗愈抑郁的典故,印证“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的古老智慧。
区别于中国其他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的特色,欧阳懿有独特见解:“古琴的表达方式是内敛的,让你感觉安静;其他乐器则是宣泄,让你发泄情绪。我们想得到内心安宁的话,肯定首选古琴。古琴琴音能够调理你的心智、身体,还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他给出实践建议:“不必追求成为演奏家,开车时以琴曲为背景,手机铃声设置为古琴曲,烦躁时拨弄几下琴弦,都是与古琴相处的方式。”他认为,古琴走入当代生活,不是复古怀旧,而是为快节奏的日子注入“松弛感”,让传统智慧滋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活动尾声,琴音渐歇,意犹未尽的听众仍围绕两位琴师交流感悟。“第一次如此近地听古琴,感觉心里的焦虑都被抚平了。”市民秦军说道。
本报记者 高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