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给中国打出一个亮眼的“分数”。
“跻身全球前十,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创新引领者的突出地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给出高度评价。
当世界的目光一次次聚焦中国,我们不禁发问,中国创新为什么能?
这是举国合力的攻坚——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谋篇布局,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2497亿元。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推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以高水平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4个集群进入全球百强创新集群,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一。
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探索完善经费“包干制”,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并用好世界优秀人才……创新的活力正在不断涌动。
这是市场创新的澎湃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国市场空间广阔、应用场景丰富,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
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企业牵头和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占比约80%;持续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多地主动布局培育新产业,向企业开放政府应用场景……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超50万家,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
啃“硬骨头”攻“卡脖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站在新起点,我国的科技工作也面临更高的要求。
时不我待。“十五五”即将开启,这将是中国创新极具挑战的五年,也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五年。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将继续跑出创新“加速度”。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