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众志成城抗击超强台风“桦加沙” 新闻列表
~~~——

 
2025年09 25
乙巳年八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9月25日 众志成城抗击超强台风“桦加沙” 扩展 收缩 默认

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中山近1.9万名防汛人员昼夜值守,近4000名救援力量前置重点镇街
风雨中,见证一座城市的温暖与坚守
工作人员小心地锯掉树枝。
中山四路,环卫工人冒雨清扫路面。
孕妇蓝女士怀抱着安然入睡的女儿。 通讯员供图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救治患者。 通讯员供图
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正忙碌着。
群众在神湾镇应急避难场所内休息。
32名民兵组成的应急营进驻神湾,随时出发应对台风带来的险情。
坦洲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清理路障。
园林工人加快处理路面倒伏树木。通讯员供图
石岐街道凤鸣路一棵大榕树倒塌,市应急部门接报后派应急人员迅速赶往现场,紧急处理。图为工作人员正锯掉树枝。
  雨珠顺着中山市应急管理局调度中心的玻璃窗蜿蜒而下,LED大屏上,超强台风“桦加沙”正裹挟着狂风暴雨向珠三角逼近……

  这两天,中山的“防台时钟”未曾停歇。从市气象局的预报大厅到镇街的应急指挥室,从摇晃的渔港码头到亮着暖灯的应急避难场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毫不松懈抓好防台风防暴雨防内涝各项措施,干群同心,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委书记郭文海、市长尹念红带头扎根一线,全市近1.9万名防汛人员昼夜值守,近4000名救援力量前置重点镇街。

  这两夜,中山有无数盏灯亮到天明。市气象局里,工作人员紧盯卫星云图,眼睛熬得发红却不敢有半分懈怠;市应急管理局内,电话铃声、调度指令此起彼伏,值班人员的声音带着沙哑却依旧清晰有力;120急救车上,警笛声在雨夜里穿梭,成了危急时刻最可靠的指引。这座城市,正用最朴素的守护,把千万人的安危,织进一张温暖的网中,网住了风雨,也网住了人心。

  风雨里

  两声啼哭,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9月24日凌晨的雨,下得比往常更急。中山市第六人民医院(火炬高新区人民医院)的急救车在雨幕里疾驰,车窗外的雨点像小石子一样砸在挡风玻璃上,雨刮器疯狂摆动,视野却依旧模糊。

  车厢里,出诊医生的手始终搭在孕妇的手腕上,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袖传递过去,成了孕妇此刻最安心的依靠。“别怕,我们离医院越来越近了。”他轻声安抚,声音温柔却坚定。而后,对着对讲机传递关键信息:“孕妇有二次剖宫产史,37+4周,怀疑血性羊水,手术室准备好!”

  另一边,医院的手术室灯光早已亮起,麻醉科、产科、新生儿科团队等全员到位。待急救车停稳,医院的“绿色通道”便开了。等候在门口的医护人员推着平车冲过来,把孕妇直接送进手术室。术中,虽然遇到了“进腹困难”的挑战,但主刀医生的目光却始终锁定在手术部位。几个小时后,手术室的灯终于灭了,医生推开大门,那句“生了,母婴平安”像一束光,让走廊里焦急等待的家属瞬间红了眼。

  几个小时后,黄圃人民医院里,又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了雨雾。这是市民蓝女士的女儿,也是这场台风里第二个平安降生的宝宝。

  回忆起路上的情景,蓝女士仍心有余悸:“当时风大得像要把车掀翻,我吓得直哭,医护人员一直握着我的手说‘没事’。”

  据介绍,那天早上7时许,黄圃人民医院产科接到120指令后,值班医生、助产士拎着接生包就冲下了楼。平时十几分钟的车程,那天走了近半小时,司机握着方向盘的手绷得发白,医护人员则隔着电话,一步步教蓝女士调整呼吸。

  “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所有害怕都没了。”蓝女士抱着怀里熟睡的女儿,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参与救援的医生何婉慧说:“这是我们的职责,不管雨多大、风多急,只要孕产妇有需要,我们肯定到。”

  这两声啼哭的背后,是中山一整套急救系统的高效运转。据中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人、市人民医院急诊一科主任麦惠强介绍,目前全市23个镇街共有32个急救分站,这些急救分站的救护车接受中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并遵循“就近原则”进行调度。为确保台风期间急救调度高效顺畅,在调度方面,指挥中心还在24小时“三班倒”的基础上,增加调度员人手,同时救护车医务人员放弃休息,确保足够力量应对台风。

  数据显示,9月24日凌晨0时到下午2时30分,全市院前急救出车123趟,救助患者类型包括腹痛、胸闷、呼吸困难和外伤患者等。

  街巷间

  一盏盏暖灯,安抚风雨中离家的人们

  台风中的守护,不止于产房里与时间赛跑的急救;街巷深处的应急避难场所里,一盏盏暖灯也正为需要的人亮起,安抚风雨中离家的人们。

  9月24日上午,中山进入十级风圈。室外的树被吹得弯下腰,雨丝横着扫过路面,而五桂山街道的5个应急避难场所里,却如家般温暖。

  长命水村的应急避难场所里,饭点一到,热乎的米饭和炒菜就端上了桌。60多岁的李阿婆捧着饭盒,笑着说:“比家里还周到,有被子盖,有热水喝,工作人员还老来问我缺不缺啥。”

  这里的温暖,是提前“抢”出来的。据悉,台风来临前,五桂山街道的网格员们就挨家挨户敲门,劝离地质灾害隐患点、锌铁棚户区、老旧危房、在建工地、景区、农场的住户。遇到舍不得家的老人,他们会蹲在门口慢慢劝说:“您放心,家里的东西我们帮您看着,先去应急避难场所躲躲,安全第一。”遇到行动不便的,就帮着拎行李、扶着走。此外,街道还提前准备了近3000份饮用水、八宝粥和方便面,并在每个应急避难场所安排至少5名工作人员值守。

  同样忙碌的还有坦洲镇。作为中山的“南大门”,坦洲每次都是台风袭击的重点区域。23日晚到24日上午,该镇党委书记汤如烈就没离开过应急指挥中心,眼睛盯着风情、雨情、水情的数据,时不时拿起对讲机问:“内河涌水位怎么样?转移点的群众都安顿好了吗?”到24日上午8时,坦洲累计雨量已达62.6毫米,风力十级,他却连口水都没顾上喝。“现在风还没停,下午雨可能更大,还要叠加天文大潮,内涝风险高,不能松劲。”记者发现,镇里的其他领导也都守在指挥室,没人提休息的事。

  在神湾镇的应急避难场所里,还藏着两段小故事。贵州人李龙举是来看望母亲吴凤英的,没想到遇上台风,全市“五停”后,母子俩正愁没地方住,听说应急避难场所能住还管饭,就赶紧来了。“不仅解决了食宿,还能跟妈妈好好说说话。”李龙举笑着说。四川人贾跃根则是工地上的工人,怕简易房扛不住台风,也来了应急避难场所,“有免费饭菜,有热水,住得踏实。”

  应急避难场所的角落里,还有32名民兵睡得正香。他们是23日晚11时45分接到命令的,中山市直属机关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王岩说,当时通知一发出去,民兵们都抢着报名,最后挑了32个精英赶来神湾。路上遇到封路,他们就绕路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晚上床铺不够,大家就打地铺睡在地上,却没人抱怨。“我们是来守着群众的,只要他们安全,我们累点没事。”王岩说。

  记者发现,这样的温暖,藏在中山的每个角落。火炬高新区联富社区,工作人员顶着风,把歪斜的铁皮加固好,生怕它掉下来砸到人;神涌小区,民警多次上门劝85岁的陈阿伯转移,最后举着手电,把老人从漆黑的小路上护送到应急避难场所;海滨社区东利小区党支部书记高嘉贤,在齐脚深的泥水里等了十多分钟,就为了确保鱼虾塘里的工人安全撤离。尽管在深夜巡查时不慎受伤,她仍咬牙坚持着:“群众安全了,我才放心。”

  风暴后

  一双双手,擦亮城市的“面容”

  当台风的风力渐渐减弱,阳光慢慢穿透云层,中山的街头已有人拿起扫帚、扛起铁锹,开始“擦亮”这座城市的“面容”。

  9月24日下午1点多,环卫工人郑志勤的手机响了。屏幕上跳出一条消息:“台风风力雨势减弱,准备到岗清理路面。”他立刻站起身,拿起早就备好的雨衣、扫帚和簸箕——从早上开始,他就一直在盯着台风路径,就等这声通知。

  郑志勤负责的是东区花苑社区一带,抵达现场时,路上落满了断枝和树叶,还有被风吹跑的塑料袋。他没顾上穿雨衣,只戴了个头盔,弯腰把断枝往收运车里铲。“工友出门忘带雨衣,我让给她了。”他笑着说,手上的动作没停,“得赶紧清完,不然影响市民出行。”

  和郑志勤一起出动的,还有全市2000余名环卫工人。中山投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班长孟献枝,正带着队员在孙文东路清理倒伏的树木。这里的树枝太多,常规三轮车装不下,公司紧急调来了平板车和船型车。“我们有预案,先清主干道,再清内街小巷,得保障安全第一。”孟献枝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要是工作量大,我们就干到深夜,肯定要让路面恢复整洁。”

  下午3时,距离环卫工人出门才1小时,中心城区的多条主干道已经清爽了不少。断枝残叶被堆成一个个“小山包”,垃圾收运车沿着路慢慢走,把“小山包”一一拉走。

  这一天,还有很多人在默默坚守。在南朗街道龙穴村,鸡头角水闸的值守人员郭锦培,还在冒雨巡查。他穿着橙色救生衣,每半小时就出去看一次水位尺,雨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他却没工夫擦。“当前水位2.3米,刚超警戒线,还可控。”值班室的电子屏上,水位数据实时跳动,和窗外翻涌的江水无声对峙。

  不一会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黄镇也冒雨来了,他蹲在水闸边,仔细询问了水情变化,又检查了防汛物资:“必须24小时盯着,用‘人防+技防’,水位有变化马上报。”龙穴村委会委员黄淑芬说,村里早就把海边的人都转移了,“我们是低洼地区,又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得把工作做细,不能出岔子。”

  零壹共创孵化器的00后党员赵文杰,从23日下午5时30分开始,连续值守了15个小时,台风中,他多次巡逻,加固倒伏树木、固定被风吹移的隔离带、处理未倒放的不锈钢桌,清晨又逐家联系企业加固被吹开的窗户;火炬工业集团下属物业公司入党积极分子周海波,24日凌晨0时20分为该公司西大厅自动玻璃门增加铁管加固,早上6时32分处理被吹坏的卷闸门,上午9时30分又协助客户加固晃动严重的玻璃门窗;埃肯有机硅党支部党员刘君霞,作为公司唯一24小时值守的女性干部,顶着风雨检查厂区的每一扇窗、每一道门,衣服湿透了也没停下。

  9月24日夜晚,台风“桦加沙”的影响逐渐减弱。中山的街头,路灯一盏盏亮起,照亮了被清理干净的路面,也照亮了人们脸上的笑容。这场与台风的较量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个个普通人的坚守。这些细碎的温暖,像一颗颗星星,凑在一起,就照亮了整座城市。

  统筹/吴森林 徐世球 王蔚然

  文/本报记者 王蔚然 卢兴江 何腾江 王伟 江慎诺 黄靖怡 王帆

  陈雪琴 李鑫 颜子怡 见习记者 方馨娉

  图/本报记者 刘万杰 余兆宇 缪晓剑 黄艺杰 文波 盖刘宝 张景天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