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抢抓台风过境时段的防蚊灭蚊攻坚战。“台风天蚊子会藏匿在哪里?如何做好防蚊灭蚊工作?”9月22日至23日,市委书记郭文海连续主持召开多场防台风工作视频会议,与相关部门分析研判台风过境前后疫情防控工作,并部署对地下车库、楼道等蚊虫藏匿的密闭空间开展集中消杀。郭文海强调,要统筹做好防台风和疫情防控,相关镇街要在台风过境后,有效利用灭蚊灯等防蚊灭蚊用具和药品,加大对蚊虫消杀力度,有效清除蚊虫孳生地。古镇、小榄、横栏等镇街闻令而动,一边毫不放松做好防台风各项工作,一边抢抓时机针对蚊虫藏匿地点开展集中消杀,做到台风防御、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
■针对蚊虫雨期习性主动消杀
台风过境往往伴随强降雨,但风雨并不会驱散蚊虫,这种极端天气恰恰为蚊媒传播埋下隐患。据市卫健部门分析,台风过境后的“平静期”,往往是公共卫生风险的“潜伏期”。一方面,风雨期间,成蚊通常藏匿于地下车库、楼梯间、公共活动室等密闭空间。另一方面,降雨产生的积水,为蚊虫孳生创造条件,若不及时介入,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以下简称“两热”)等蚊媒传染病风险将呈几何级上升。
在前期疫情防控基础上,中山充分研判周边重点地区的疫情发展态势,未雨绸缪提前部署防蚊灭蚊行动,结合台风过境后自然规律与公共卫生风险,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主动将防控战线前移,周密部署防蚊灭蚊措施,部署有关镇街主动“出击”,结合蚊虫藏匿地点的情况,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蚊灭蚊措施,全面铲除病媒生物孳生地,从源头上防控蚊媒传染病。
■靶向攻坚精准灭蚊
战机稍纵即逝,兵行贵在神速。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古镇、小榄、横栏等镇街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专业队伍深入辖区地下车库、积水区域周边楼栋及公共活动空间,全面布设灭蚊灯并开展地毯式喷洒作业,一场以空间换时间、以精准换效率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市铺开。
中山在各镇街开展“靶向攻坚、全域覆盖、死角清零”的分层策略,精准部署重点镇街的防蚊灭蚊工作,有效分配有限资源,把好钢用刀刀刃上。
针对“跨区域流动风险”,古镇组织150余名消杀人员携带78台设备,对古二、海洲等村逐户开展入户消杀,覆盖1100余户,精准清除衣柜后、窗台角落等公共消杀难以触及的成蚊;横栏则同步强化北部三沙、贴边等毗邻村的消杀力度,并对110名中江通勤人员开展健康排查,从“环境消杀”与“人员防控”两端切断跨区域传播链条。
针对“全域扩散风险”,小榄以“地毯式覆盖+科学时段作业”构建防线:台风减弱后,先对车库、公共活动场所开展首轮消杀,随后启动为期三天的全域行动,明确“一般场所每日一轮、重点场所每日两轮”,并瞄准上午7-9点、下午4-7点蚊虫活跃期作业,避免“无效消杀”;截至25日,全镇已开展超90场次消杀,覆盖29个村(社区)及车站、学校、农贸市场等关键场所,实现从交通枢纽到民生空间的无死角覆盖。
针对“密闭空间与薄弱环节”,中山将防控延伸至“最后一米”:横栏推动29个物业小区当日完成地下车库、电梯间、下水道的消杀,并出动298人清理垃圾6吨;古镇的入户消杀更是直抵居民家中,与公共区域消杀形成互补。这种“哪里有风险,防控就跟进到哪里”的精准性,让中山的防蚊灭蚊网络既无“盲区”,也无“断点”。
■建机制强能力探索常态化防控
围绕台风后的蚊虫消杀行动,中山进一步总结提升加快构建“机制保障+能力保障”的长效防控体系。
在机制建设上,中山着力压实责任。古镇创新组建“驻村防疫领导三人组”(驻村镇领导+驻村组长+村书记)与“攻坚四人组”(驻村组+公安),将防疫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小榄则通过“双线作战”机制,把蚊媒防控与防汛救灾同步纳入镇域治理重点,避免“灾后无人管”;横栏则恢复常态化通勤人员排查机制,让风险监测成为日常。
在能力建设上,中山注重专业人才储备。9月25日,横栏组织各村(社区)、小区、学校及企业的220余名消杀队员开展专项培训,课程聚焦台风后蚊媒防控的实战需求,从药物使用到孳生地识别,全方位提升队伍专业度。小榄同步推进翻盆倒罐清积水行动,横栏环境整治与蚊虫消杀同步进行,持续将“灭成蚊”向“清孳生”延伸,从根源上降低蚊媒孳生可能。
风雨终会停歇,但中山的防蚊灭蚊攻坚战仍在继续。这场“风雨中的灭蚊战”,不仅是对基层应急响应速度的检验,更是中山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一次全新探索。
统筹/隋胜伟 文/本报记者 付陈陈